• 张仲景

           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1025 2024-06-07 09:07
  • 余瀛鳌(参与审定)

    余瀛鳌        男,(1933—),江苏阜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身于名医世家。1955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本科。师承于其父余无言先生和中央卫生部顾问秦伯未先生,现就职于北京市鼓楼中医院。是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首都国医名师 。人物生平       1955年冬,参加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主办的全国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学习。       1958年以优异成绩结业,分配在中医研究院工作迄今。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研究生部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中医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兼任国务院古籍小组成员、当代中医药技术中心顾问、中国中医药学会文献分会副主委等,是我国中医临床文献学科带头人物。著作:       主编《中国传统医学大系》、《中医大辞典》、《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中医古籍珍本提要》等多种医籍,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 并获 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已被收入《当代世界名人传》等多种传记性著作, 并被英国剑桥传记中心收载于《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录》。临床精于中医内科,尤长于治疗肝病、肾病、心脑血管病、泌尿生殖系疾病、 糖尿病、癫痫等多种疑难病证,其经验方已被收于《名医名方录》、《当代名医证治汇萃》等书。 所获荣誉2022年,被表彰为第四届国医大师“国家级名老中医”荣誉称号

    716 2024-06-07 09:08
  • 张伯礼

           张伯礼,男,1948年2月26日出生于天津,籍贯河北宁晋,中共党员,中医内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主任 ,国医大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 张仲景国医大学(筹建)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张仲景实验室(筹)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       张伯礼198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获得中医内科学硕士学位;1992年任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工程研究所所长;1999年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2002年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2007年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201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获得吴阶平医学奖;2017年被授予“全国名中医”称号;2019年获得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并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020年8月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同年11月获得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2022年7月获授予“国医大师”称号。       张伯礼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

    449 2024-06-07 09:09
  • 周超凡(参与审定)

    周超凡 (1936年~)浙江省平阳人。1957年考入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系。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第七至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至九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第十届特别顾问。历任多届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第四届“首都国医名师”,第二批“全国名中医”。        他精研医药60余年,创建治则治法研究室,推动学科建设;提出辨证、辨症、辨病与辨药四维辨识体系,形成了对失眠、头痛、老年性痴呆等疾病独特有效的治疗方法;致力于将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药理学理论相结合,形成诸多临床用药规范,推动中药安全合理使用。参加《全国中草药汇编》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集体成果奖,2010年国家药典委员会授予“中国药典发展卓越成就奖”,《中医治则学》获202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二等奖。

    591 2023-06-02 16:03
  • 彭春龙(参与审定)

    彭春龙         男,1952年生,广东汕头人。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第一届校友会理事),毕业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任教。       中国中医科学院三级研究员。1990年任副研究员,1996年晋升为研究员。历任基础理论研究所计算机研究室主任、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学位委员会文献信息分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兼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第三届中医工程分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理事、第一届计算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一届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与余瀛鳌教授合影       欧美同学会会员。1983年到美国DEC公司学习计算机操作系统技术,1985年到香港学习互联网络技术,1989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考试,作为公派访问学者到澳大利亚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完成澳大利亚国家科委项目。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参加清华大学多项科研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奖,1985年主持研究“中医药信息系统”科研项目,完成全国第一个医学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人工智能中医专家生成系统,荣获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1995年提出中医药智能信息系统框架设计并通过专家论证,1997年到2003年在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主持多项中医药古籍信息化研究项目。2000年任第二届国际中医药工程学术大会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2001年主持召开首届海峡两岸中医药大会,该活动被评选为当年全国中医药十大事件之一。       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2004年到2009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派往山西省五寨县挂职扶贫任县委副书记,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       1986年到1996年先后三次被评为国家卫生部优秀党员并受到部机关党委通报表扬,2011年被评选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局管干部。

    751 2023-06-02 16:03
  • 王致谱(参与审定)

    王致谱        主任医师,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理事、全国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重视中医理论,广泛涉猎名医学术及临床经验,同时又经历多年农村基层医疗时间的磨练,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对农对各种常见病的诊疗有丰富的阅历。他推崇民国名医丁甘仁、何廉臣、张锡纯、祝味菊的学术思想,重视继承验证名医临床经验,遵从中医辨证论治,秉承江南医家临证理、法、方、药严谨的风格,临床疗效好。对调理脾胃、诊治慢性病及亚健康经验丰富。       学术专著《中国中医药50年》(主编)、《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副主编)、主要著作《民国名医著作精华》(主编),列入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岀版《温病大成》(全书副主编,第一部主编),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岀版《民国伤寒新论》(主编),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图书岀版

    603 2024-06-07 09:10
  • 陶广正(参与审定)

    陶广正       1943年1月21日生,中共党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中医专家。196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同年任新疆阿勒泰地区向阳医院院长。198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研究生并获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王清任学术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诊断分会理事,北京大学医学部客座研究员。       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一等奖两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曾获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成果铜质奖章和银质奖章。       陶广正研究员具有深厚而坚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和文史哲等经学功底。受业于任应秋、陈慎吾、王玉川、刘渡舟、赵绍琴、颜正华等中医大家,集各家之长于一身,反复推敲验证凡五十余年,得悟真谛。对《伤寒》《金匮》经方的应用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常以"抗志以希古人,虚心而师百氏""胆大心细四诊详不许粗枝大叶,智圆行方再思量还须理法有章"为座右铭。陶老师从医五十余年,学验俱丰。擅长中医内科、妇科和针灸。对糖尿病、肝炎、高血压、溃疡病、结石症、不孕不育、崩漏、子宫肌瘤等疑难病有较深研究。以崇高医德和精湛医术治人无数。在治疗癌症方面,除注重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外,提出了扶正祛邪动态统一的创新思路,采用攻补进退的灵动方法取得了很高疗效。治愈过肝癌、脑胶质瘤等癌症及再生障碍性贫血、鼻内血管瘤白塞氏病、过敏性紫癜肾炎、半身不遂、聋哑等疑难病症。著有《古今名医医案选评》《当代妇科八大家》《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与王永炎院士共同主编)等著作。

    597 2024-06-07 09:10
  • 盛维忠(参与审定)

    盛维忠       中国中医药学专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师从中国著名中医药教授郑英。在中医药学、中药活性成分、中药复方制剂等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他在治疗关节炎、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等慢性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被评为"全国青年中药学专家"。

    609 2024-06-07 09:11
  • 王琦

    王琦       江苏省高邮市人,1943年出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治未病研究院院长。       王氏学验俱丰,著述等身,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430余篇;主编与参编各种论著32部。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20多位。负责国家级科题15项;并担任“973”工程首席科学家。       王氏率先创建了中医体质学、时间医学和中医男科学。特别对男科学,论述全面,观点新颖,疗效确凿,多发前人所未发。说他是体质学说、时间医学和中医男科学之父,决不为过。       王氏对《伤寒论》研究,犹为深入。如提出“伤寒不独为寒论、提纲非纲论、六经非经论、不分经腑论”等等,都是从实践出发的阅历之言,将带给读者更多有益的启示。

    313 2024-06-07 09:12
  • 刘晖桢(参与审定)

    刘晖桢         1942年7月出生,亭林镇人。九三学社社员。主任医师、研究员、医学硕士、硕士生导师。       1950年夏,随父母从上海迁居北京,1959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1965年夏毕业分配至甘肃省,从事医疗临床工作。1979年考入中医研究院(今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班。1981年起,先后任中医古籍出版社编辑、副编审,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医史文献的研究,尤其是中医近代史的研究。参加《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国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卷》、《中医文献辞典》、《医学百科全书》、《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近代中医界重大创新之研究》等编纂科研工作。并任《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的编委与学术秘书、《中医证候学文献研究》课题组长,《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药学总部副主编。《中国医学通史》获2003年中国中医研究院课题一等奖;200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一等奖。参加医著整理《中国病史新义》获首届全国优秀医史文献图书及医学工具书金奖。编辑出版医书37种,撰写、整理、点校医书22本,发表学术论文26篇,叙录(弁于书前)31篇。1993年起,出访韩国、马来西亚、文莱、泰国等交流演讲、诊疗10多次,并为韩国前总理陈懿钟、前总理朴正熙次女朴书永,马来西亚首席部长秘书威廉姆,文莱国防部副部长等政府官员、王室成员治疗。成为北京同仁堂文莱分店、马来西亚总店驻店主任医师。       她是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会员、中国中医学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会员。

    655 2024-06-07 09:13
  • 史振武(参与监制)

    史振武        中医药工程学会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药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中药质量标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史振武博士主要从事中药质量控制、中药活性成分研究、药用植物活性成分鉴定与分离、药物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共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591 2024-06-07 09:13
  • 于天星

    于天星       中医内科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多年来从事医疗、科研、教学等工作。曾任该院情报所中医典籍研究室主任、中医药技术开发部主任等职。有50多年的临床经验,对于心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病症有独特见解及较好的临床效果。       发表过《中医治疗脑动脉硬化经验》及《中医治疗冠心病十法》,被日本医学杂志转载。并在日本《汉方研究》杂志计设《北京》专栏,对于中日医学交流有所贡献。       代表性著作有:《黄帝素问直解》 (整理本,北京版,1980年)。《汉方治疗百话摘编》 (北京版,1981年)。《中医治疗冠心病十法》 (陕西版,1984年)。《中医临床200解》(中医古籍出版社,1990年)。《论日本医家矢数道明》 (在日本发表,1985年)。1993年应邀在香港同仁堂驻诊。1995年应邀访问马来西亚,进行讲学,其后至1 997年9月又在英国同仁堂分店驻诊。

    619 2024-06-07 09:14
  • 朱震亨

          (1281~1358年),男,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人,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朱震亨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朱震亨以为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嫌未备滋阴大法。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

    344 2024-06-11 10:27
  • 李东垣

          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据《元史》记载“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

    337 2024-06-11 10:27
  • 赵佶

          (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号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在位),书画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哲宗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赵佶为帝,次年改年号“建中靖国”。

    324 2024-06-11 10:27
  • 吴谦

          (1689-1748),字六吉,清朝安徽歙县人。宫廷御医,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乾隆帝诏令编纂医书,命吴谦、刘裕铎为总修官,汇集诸注家之阐发,撰成《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17卷、《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8卷,列为《医宗金鉴》全书之首。

    347 2024-06-11 10:27
  • 高秉钧

          (1755年-1829年),字锦庭,号心得,锡山(今江苏无锡)人,清代中医外科学家。世居城北笆弄。儒而业医,精内、外科,潜心参究历代名家,而于温病学说尤所钦崇。乾嘉间以疡医各振于时。所著《疡科心得集》三卷,刊于嘉庆十年(1809),被尊中医外科三大派之一——心得派。高氏在学术上能够吸取名家之长,兼收并蓄于一炉,并有所发挥。

    334 2024-06-11 10:27
  • 薛立斋

          (约1488—1558),明医学家。名己,字新甫,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世业医,曾任太医院院使。其医学见解重视脾肾,治疗上擅用补益。自著及注释医书十六种,多附治验病例,后人汇集称《薛氏医案》,共七十八卷

    369 2024-06-11 10:27
  • 倪朱谟

          明末时期人物,医药学家。字纯宇。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通医学,为人治疾有良效。毕生搜集历代本草书籍,详加辨误及考订,天启四年(1624年),撰成《本草汇言》二十卷。全书共议药六百二十六种,然其中出于自家论说者甚少。书稿由子洙龙收藏,邑人沈琯(字西玙)校正刊行。

    334 2024-06-11 10:27
  • 贾所学

          明末本草学家。字九如。鸳州(今浙江嘉兴)人。著有《药品他义》13卷,顺治元年(1644)为李延显所得,遂行于世。创“药母”说。其著作为论说中药传统药理之名著。后世刻本甚多,或名《药品辨义》、《辨药指南》。

    344 2024-06-11 10:27
1
2
3
4
5
6
7
11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TEL: 0577-88300805
Copyright © 温州明智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s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2023023056号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2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