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利用《智能中医》快速掌握临证诊疗技术

怎样利用《智能中医》快速掌握临证诊疗技术(一)

张常春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这段话,用来比喻初出茅庐的中医学生,最恰当不过了。

        因为许多学生,包括我本人,当初就是这样,学习了几年中医,以为自己已经了不起。什么阴阳五行、六经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等,不是了然于胸吗?伤寒论简直是倒背如流,于是就会窃窃自喜,以为已没有什么疾病能难倒自己。后来到了临床诊治病人,却大多没有效果。那时候感觉特别委屈,因为自己分析不出来,究竟错误在哪里?是不是患者的要求太高呢?是不是中医本就慢慢来,那些历代医案中“一剂知、二剂已”,和“复杯即愈”的记载,都是在吹牛皮?

       所以孙思邈说,等你治病治了三年,必定有所体会,天下没有一张处方是值得信任的。看来这些话,也是他早年的亲身阅历。

       现在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学生们,通过五年的系统学习,时间不算短,但基本不会治病,不会真刀实枪地上阵杀敌,这是事实,谁也不能否认。就算再通过几年研究生的深造,也只是提升一些理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大多仍在原地踏步,极少成绩可言。

       是不是中医本就没有效果呢?是不是过去的先辈们,遗留下来的经验都是信口开河、无中生有呢?答案肯定不是。如果能夠对症下药,中医的确效若桴鼓。许多西医没有办法治愈的疑难杂症,很多时候中医都有一定的疗效。主要是我们还仅仅学到了一些皮毛,还没有真正消化,还没有真正領会其中的精髓。

       所谓“熟能生巧”,对于中医同样适用。只要你吸取失败的教训,知道“此路不通”,用心去寻找另一条路就是了。通过反复思考,通过一次一次的摸索,借助以前学到的书本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比对,我们就会慢慢熟练,就会绕过柳暗,看到花明的又一村。

       不过,体会来得早和迟,与学习方法的对和错,有着直接关系。虽说“读万卷书、能行万里路”,但这只是比喻。读了万卷书,你已是暮色深沉了,谁还等着你去救死扶伤?所以我们要想早一天取得治疗成绩,早一天成为能征惯战的勇士,选对需要精读的书籍,是第一步;怎样把各种书籍中的要义联络起来,使我们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是第二步。

       个人认为,在学习中医如何临证的过程中,《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这两部经典,是被公认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开山祖师,没有理由把它们晾在一边。然后可以选择历代的多种名著,加以补充,例如李东垣的《脾胃论》、喻嘉言的《医门法律》、傅山的《傅青主女科》、陈修园的《女科要旨》、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吴鞠通的《温病条辨》、雷少逸的《时病论》、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秦伯未的《中医临证备要》等等,都是通俗易懂、值得细细品味的好书。

       只是现在社会发展的节奏快,带给人们的生活压力较大,通常情况下,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研读更多的作品,像《千金要方》、《和剂局方》、《证治准绳》、《景岳全书》、《症因脉治》、《医宗金鉴》、《徐灵胎医书全集》等等。所以能夠读完上述拣选的作品,已经很不错了,算得上是一位饱读医经的好医生了。

       即便是这样去选读,只怕许多朋友还是没有时间。同时,是否能夠准确去領会?是否经过岁月的迁延,仍能记忆犹新?是否能夠把学到的知识,合理地应用到实践中去?都是很难确定的。

       为了能夠采用多快好省的办法,来弥补现实中存在的缺陷,使广大的中医爱好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最多的知识;并通过短短的几天,使自己真正成为无病不治的能手,我们利用电脑来拆分整理,利用优胜劣汰的高度逻辑手段,破天荒的创造出了《智能中医》。

       我们的《智能中医》,内容丰富多彩,既囊括《伤寒论》98%、和《金匮要略》90%以上的内容,又包含有历代重要的医学成就、日本汉医的独特经验,以及目前国内中医药大学教材的可用资料。可谓把古今中外的中医学精华,熔于一炉。

       我们《智能中医》与国内其他中医药软件,存在着显著的区别。第一、只要你输入《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症候群,所反映的治疗方药与原著完全一致,毫无差别;第二、内、外、妇、儿、皮肤、五官、肿瘤等各科疾病都可以同时诊治;第三、无论你输入多少个症状,无论是极端的错综复杂,都能自动分析病理、自动确立治则、自动组织处方,真正做到了一人一方,千变万化;第四、对每个症状的基础方,都署明作者、出处和主治范围;第五、无论你从哪个部分入手,或查询某一症状,或查询基础方的作者,或查询病机,查询治则,查询药物具体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和现代药理研究等等,都将在一秒钟的时间内,呈现在你的面前。

       鉴于我们《智能中医》的诸多优越性,是迄今为止惟一被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审定的中医药软件。经国家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科技查新咨询中心等查证,类似我们这样的研究成果,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发现。

       我们《智能中医》的另一特点是:操作特别简单。只要粗识文字,男女老少都可以学习,完全不受专业水平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因为中医本来就是为保健而诞生的,古代的先贤们,认为人之所以患病,是阴阳失去了平衡,调理阴阳,使阴阳重归平衡,就成为治疗的大法。所以严格来说,中医不是治已病的医学,而是调理身体、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是一种保健性质的医学。清代医家陈修园毕生从事普及中医工作,撰著《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医学三字经》,这些作品,都是写给平民百姓的,为普及中医苦心孤诣,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当然,上面说过,当今社会五彩斑斓,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无形的压力中,《智能中医》就算做到易学易用,就算在几天之内可以熟练操作,也难免在生活的纷扰中打了折扣。为了更好地达到学习的预期,为了确保学以致用、用而有效,我们特写此文章,以帮助广大的中医学子。只要朋友们静下心来,认真读完本文,并跟着演练几次,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已经掌握其中的要領了。(待续)

2023.5.25

汤方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TEL: 0577-88300805
Copyright © 温州明智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s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2023023056号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2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