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利用《智能中医》快速掌握临证诊疗技术(三)
四、 腹诊是发现隐匿疾病的重要手段
腹诊就是运用手指按压探查腹部,借以诊察潜在疾病的方法。它起源于《伤寒论》,但到了现在,几乎已在国内失传。因为很少有人看到,中医们治病,会去检查腹部。他们大多是看了舌苔,搭一下脉象就草草结束。像仲景所说的:“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但是腹诊在日本,却被大力宣扬,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腹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许多重要的疾病在初始时,常常缺乏明显的自觉症状,但在腹部,或许早已埋藏着端倪。只要拔去此种萌芽,疾病就会被扼杀于摇篮、被扼杀于襁褓之中。
我们知道,现在西医的许多仪器突飞猛进,什么B超、CT、核磁共振、血液生化等等,令人眼花缭乱。这当然是一种进步,可喜可贺。但并不代表西医的检查已经登峰造极。要不,医学还需要继续研究吗?肝癌的确诊,还仅限于晚期病人吗?而中医通过诊腹,很早很早,不等现代检查发生疑点之前,就已发觉不正常的信号。比如许多患者在心下(剑突下)存在压痛,特别是肝区具有较明显的捶击痛,就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剑突下部位,是较多内脏重迭的地方,其中主要包括胃、食管喷门、以及左叶肝的下缘等等。特别在临床观察中,许多冠心病患者,本与剑突下不沾边,但却在此部位出现压痛。解除了此种压痛,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就会大幅减轻,乃至完全痊愈。所以仲景把心下具备压痛的情况,没有自发痛的,称为小结胸;伴有自发痛的称为大结胸。可见在仲景那个时候,已经知道,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在内的结胸证,必定在剑突下存在着压痛。
还有,不少B超、CT、血液生化正常的患者,自觉肝区发胀,或仅感精神疲惫,食欲减退,或感进食后饱胀不适,由于西医缺乏物理和化学方面的证据支持,常以正常、或顶多只能以脂肪肝敷衍塞责。但往往在这个时候,患者的肝区出现较明显的捶击痛。
我们认为,如果大家在此等部位,都具有压痛或捶击痛,惟独你没有,那你就不正常。你为什么与大家不一样呢?相反,如果大多数的人都没有压痛或捶击痛,惟独钟情于你,不是需要引起注意吗?国家肝癌研究中心主任王红阳教授说:“目前在我国,还不能做到肝癌的早查早筛”。意思不就是等于,待到发现肝癌,大多都在中后期了。
我们可以设想,无论什么事情,都不会空穴来风,它的发生,都有它起始的原因。比如妇人妊娠,必定是先有男女交媾,然后卵子受精,最后还需要逐步在子宫内长大,所谓“一朝怀胎、十月分娩”。并不是妊娠成功之后,可以立即生儿育女。肝癌怎么不是一样呢?哪有原来都是正常的,结果突然之间,变成了不可救药的晚期肝癌,这在道理上都说不过去。
所以在人们自觉症状还没有的时候,尤其是那些胸胁胀闷不适、而西医检查都正常的患者,一旦捶击肝区出现疼痛,就有必要想方设法消除此种捶击痛。无论将来会不会果真发生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与多数人一样,大家没有捶击痛,惟独你有,总归是不太好的。
至于检查肝区捶击痛的方法,患者可取站立位,然后把自己的左手掌,平放在患者的胁肋部,再把自己的右手握成拳头,轻轻捶打左手背,边捶边询问患者的感觉。捶打的力量不可过重,以患者略有感觉为度。一般可从左肋开始,因为左肋部基本没有痛,捶击这里,是为了让患者体会,没有痛是什么样的感觉。然后慢慢向胸骨柄下方的左边缘移动,再慢慢向胸骨柄右下边缘、以及整个右胁、右季肋部、右背下部转移。捶击痛发生的地方,按我们的观察,最多出现于胸骨下方的左边缘,接近心脏的位置。其次多见于右侧季肋部和右背下部。《智能中医》摄制有专门视频,可供参考。至于捶击痛,为什么在这些区域较为多见,限于我们的认知,抱歉不能答疑解惑。
五、 观察舌苔和舌质的颜色
观察舌苔、舌质,是中医望诊的主要内容。中医认为舌与人体的内脏,有着紧密联系,许多内脏疾病,可以通过舌头的表现显露出来。一般来说,舌尖部位可以反映心肺的情况,舌的中心可以反映脾胃情况,舌的根部可以反映肾和命门,舌的两边可以反映肝和胆。
如果在舌面或边缘,出现一些明显紫黯的瘀点,或呈现条状、片状的黑斑,多半是体内积有瘀血。但最有价值的舌诊内容,是舌苔和舌质颜色的变化。
正常的舌,形状不胖不瘦,色泽不红不淡,上面复盖有一层薄薄的浅白色的积苔,称为饭苔。这是舌面的味蕾和食物的碎屑,互相吻合所形成。但如果这些情况发生改变,比如舌头变胖或变瘦,舌质变红或变淡,或舌头上面的积苔变厚变腻,都在说明,人体的内部开始发生了病变。
上面说过,疾病总是以热性为多见。而舌质红属热、舌质淡属虚属寒;舌苔黄属热、舌苔白属寒,是中医一贯的认识。所以如果观察到舌质红或绛,或舌苔色黄,就进一步为热性疾病提供了铁证。当然,个别情况,其颜色的变化由食物所染,也不可不察。比如食橘子,可使白苔变成黄色;食橄榄,可使白苔变成黑色等等。
此外,部分患者舌面没有一丝积苔,光洁如镜,称为舌光无苔;某些患者舌苔剥成东一块、西一块,犹如头发脱落形成的斑秃,称为舌苔剥脱,与西医的地图舌近似;更有患者舌面开裂像沟渠,称为舌中裂纹。上述情况,都是体内津液损失过多所致,是阴虚症的特征性表现。
观察舌苔的颜色,本是非常简单的事情,除非是色盲,谁都不需要学习。匪夷所思的是,很多中医竟把黄苔看成了白苔。把薄黄苔看成是薄白苔的,更是屡见不鲜。我不知道他们是何用意?是漫不经心吗?是熟视无睹吗?
要知道,看错了舌苔的颜色,将直接影响治疗的结果。因为舌苔的色泽,是疾病寒热属性的标志。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更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本来是黄苔或薄黄苔,你却错认为是白苔或薄白苔,已经在根本上发生了错误。南辕而北辙,方向错误,治疗能有效果吗?
所以建议同学们,临证时最最重要的是,千万别在观察舌苔上犯糊涂。当然,我们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患者的确是白苔,我们不能硬说是黄苔,决不能混淆是非。但热性疾病多于寒性是事实,特别是现今气候变暖,地球的温度显著上升,北极圈的坚冰都在融化,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不能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所以同学们只要把这个大趋势,存放于自己的心胸之中,然后去衡量事和物,发生错误的机率,就会明显减少。(待续)
2023.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