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怎样利用《智能中医》快速掌握临证诊疗技术

怎样利用《智能中医》快速掌握临证诊疗技术(四)

六、测量血压

       中医治病,过去不曾测量血压,这是因为过去没有血压计,医生们不知道。不知者无罪,孔子所说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奇怪的是,现在普通的老百姓,都用血压计来测量血压,而大多数的中医医生,却不屑一顾。难道他们都认为,测量血压是西医的玩意儿,与中医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吗?

        如果是这样认识,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因为在我们中国,目前除了中医的理论和中药材之外,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包括电灯、电脑、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汽车、火车、飞机等等,几乎都是外国人发明创造的。难道你能说,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医,我不用这些东西吗?

       所以如果认为中医不用血压计,那只能是一种很不明智的想法。因为很多情况下,如果没有血压计,中医用药就很容易发生错误。

        我们来举个最浅显的例子,比如某人整日疲倦,长期躺在床上不想活动,面容和脉象都无异常表现,而且手足也可能出现冰凉,这样的患者,我们见过很多。按照中医的习惯认识,就是气虚之证。如此判断,至少不会大谬。既是气虚,治疗理当补气为主,于是黄芪、党参、淮山、白术,不会落伍。但当你测量了此人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都远超正常,你还决定用大队的滋补药吗?

       要知道血压过低的人,容易产生疲倦;但血压偏高、甚至超高的情况下,主诉疲倦不堪的大有人在。这种疲劳是营养过剩、垃圾堆积所引起,给予补益药物,只会促使病情加重,绝对不会有疗效!

       我们再来举个例子,倘若两例病人,同时患有头痛,外观脉象,没有明显差异,都给他们开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菊花散,处方菊花10g,蔓荆子6g,川芎6g。但经过测量血压,发现其中一例血压偏高;另一例却血压偏低。估计你不会说出我是中医、不管血压这样的混账话!血压偏高和血压偏低的药物,怎么可以是一样呢?或许经过辨证,用药可以基本相近,但剂量绝对统一是毫无道理的。

       过去的医生,由于没有血压计,以至于治疗脑血管意外的中风病人,常常误解“风”的含义,应用麻黄、桂枝、防风等所谓祛风药的有之。像清代的王清任,治疗半身不遂,补阳还五汤中的黄芪竟多达四两之巨。虽然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可以应用黄芪,但在没有明确鉴别的前提下,非常危险。这些患者最后大多死于非命,当然不全是医生的错,谁叫他们活在没有血压计的年代?但是作为现在的我们,依旧自封固步,胶柱鼓瑟,真会叫人扼腕长叹!

       所以我希望今后的中医学生们,不能总把中医的标签贴在身上,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们中医是讲求科学的,中医本身就一直站在科学的前列。凡是对中医发展有好处的,我们都要吸取,不能把自己孤立起来。临证测量血压,既方便,又实用,何乐而不为呢?

七、 脉象和脉搏

       中医治病离不开候脉,这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话题。中医常用的脉象有28种之多,其中除了浮、沉、迟、数四种容易区别之外,其他脉象都较难准确掌握。例如弦脉与紧脉、牢脉、革脉之间;大脉与实脉、滑脉、长脉之间;虚脉与弱脉、细脉、短脉之间,除非结合其他症状,很难确切甄别。所以日人汤本求真在《皇汉医学》中感叹:“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然而,脉象是为治疗指明方向的,绝不可以马虎草率、意气从事。如果脉象有错,那么上梁不正下梁歪,处方用药就错到底了。所以我们认为,中医学之所以很难走出国门,很难走向世界,是不是与脉象的难以掌握有关呢?你中国人自己都模棱两可,叫外国朋友怎么学习?

       况且就算你通晓脉象,许多情况并不是以脉象为凭的。要不,中医的诊断学里,怎么又有舍脉从证的说法呢?舍脉从证,就是即使你已经确定了、或确定不了是什么脉,都应当根据证来决定治法。这不是明确告诉我们,诊脉并非惟一根据,而是可有可无的吗?有当然更好,无一没有关系。反正按照症状,已经可以做出诊断,脉象只是个附庸的产物而已。

       此外,对迟、数这两种很容易理解的脉象,也有很多的弊端。比如数脉,是脉跳得很快;迟脉,是脉跳得很慢;平脉是脉跳正常。中医说:“一息五至为数脉”;“一息三至为迟脉”;“一息四至为平脉”。一息是一呼一吸,正常的成年男人,大约一分钟18息。可见一息五至,就是一分钟脉跳90次;一息三至,就是一分钟脉跳54至;一息四至,就是一分钟脉跳72至。我想请教的是:每分钟89次以下、73次以上的算什么脉?算不算数脉?每分钟71次以下、54次以上的算什么脉?算不算迟脉?

       所以我们的意见,脉象是古代先哲们遗留下来的经验,必须好好继承。但是要想借助脉象来指导医疗实践,谈何容易。这个必须等待今后的高人,给大家指点迷津。

       只是针对疾病,概括起来无非分辨寒热属性,以便贯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总则。那么如果采用脉搏的次数来代替脉象,不是可起到类似的作用吗?比如中医认为数脉多属热或气虚;迟脉多属寒或血贫,那么计算脉搏的次数,一分钟超过72次、与一分钟少于60次(参考西医的心动过缓),结合其他状况,不是一样能指导辨证吗?

       多少年来,我们凭借脉搏治疗各科疾病,都能取得满意效果。虽然它简单得仅需一块手表,或手机上的秒针,仅需患者安静片刻,就可以完成操作,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它安全方便,值得向广大中医爱好者推荐。(待续)

      

2023.5.26

汤方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TEL: 0577-88300805
Copyright © 温州明智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s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2023023056号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2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