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怎样利用《智能中医》快速掌握临证诊疗技术

怎样利用《智能中医》快速掌握临证诊疗技术(五)

八、 其他必须注意的问题

1.    使用《智能中医》,有时候会遇到某个症状输不进去。这是因为系统对这些症状做了特殊处理。好像国家要有规章制度,社会要有组织管理,否则必将变成一团糟。

       比如苔白属于寒,尿黄属于热,这两个症状是不相容的,不可能同时存在。除非在苔白和寒性疾病的情况下,患者服用含有维生素B2等西药,把小便染成了黄色。所以如果输入苔白,就已经确定疾病的性质是寒,不会允许输入尿黄。相当于你是男人,就不能再去办理女性的身份证一样。

       又比如已输入神志昏迷,很多其他自觉症状就进不去,像口渴、头痛、乏力、胸闷等等。因为神志都不清醒了,怎么知道那些自我感觉?所以每当打不进症状,或看到“症状矛盾”的提示之后,请同学们仔细辨认,你准备输入的症状,哪一个更真实?然后再做出删除或保留已输入的、改输或放弃未输入的决定。

       当然,中医有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症,病情复杂时,常常寒热症状交错;古方也有很多寒温药物併用的先例。比如怕冷、手足冰凉,大多是寒性疾病的表现;口渴、烦躁不安,大多是热性疾病的特征,倘若该两组症状同时出现,就较难决定它们的寒热属性。这个时候,我们来观察舌苔,如果患者的舌质淡、舌苔白,就可以判断是真寒假热症;如果患者的舌质红、舌苔黄,就可以判断为真热假寒症。辨别舌苔,很像西游记中的真假美猴王,在如来佛面前就会原形毕露。所以对于每个症状、特别是舌苔颜色的确定,我们都要保持严谨的态度。

2.    阴虚与舌苔之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由阴阳所构成,阳主气,阴主血;阳主外,阴主内;阳是功能,阴是物质。只要阴阳调和,身体就会健康。人之所以患病,就是阴阳失去平衡的结果。因此怎样使阴阳恢复平衡,是中医治疗至关重要的事情。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率先提出了“阳有余、阴不足论”。继后,明代的张景岳又提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两位医学家都强调了,人体的阴液在生命活动中,大多存在虚亏不足的现象。

       当然,上述结论不一定完全正确。因为任何事与物,都是相对的,都不是绝对的,这是辨证唯物论的观点。人们通过劳动、大量流汗,或妇女失血过多,或热性疾病不断熏灼,对身体阴液的损耗是必然的。但不少养尊处优者,常年膏梁厚味;以及长期生活在水湿环境中的人,他们的阴液就不一定亏虚。只是“阴常不足”,为我们精准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有益启示,这是难能可贵的。

       怎样来确定阴不足呢?阴不足在临床上的表现,就是阴虚之症。其特征已在上文提到,也就是舌红少苔,或舌光无苔、舌苔剥脱、舌中裂纹等等。因为通俗来说,阴液就是水,阴虚就是人体内的水不夠了。水不夠就不能滋润器官组织,舌头怎么不光洁如镜、怎么不燥裂如沟?比如乡村的田野,烈日爆晒,干旱成灾,土地不是处处开裂吗?

       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阴虚之症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舌上无苔。即使有苔,也仅限于薄薄的一层。如果患者舌苔比较多、比较厚,无论色白或色黄,都不是阴虚之症。舌苔多或比较厚,代表水分充足。相当于土地上满是积水,还能说是干旱吗?

       又有一些患者,既表现有黄苔或白苔,又可以见到舌面开裂,这是一种特殊情况,不能算作阴虚。因为阴虚必须以无苔、或少苔、或薄苔为前提。既有较多的苔,又有裂纹,可能是先天禀赋所致;或过去曾经阴虚,现已痊愈而舌的创伤难以修复。

所以《智能中医》在患者呈现白苔或黄苔时,是不准输入舌中裂纹的。

3.   记录过敏史

      过敏是指人体接触某种物质后,引起组织细胞损伤的一种免疫应答。这些物质被称为过敏原,范围很广。经药理研究,不少中药都有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智能中医》对许多已知的、容易导致过敏的药品,进行了严格管理,以便使中医治疗更加安全。所以建议学生们在临证诊疗时,对每个病员都应询问,过去有无过敏病史,并记录入案。要养成习惯,不能置若罔闻。

4.   对脉搏由快变慢的处理意见

      根据中医“一息四至为平脉”的认识,《智能中医》把每分钟脉搏72至,暂定为普通健康成人的标准次数。我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体会,初诊时如果患者脉搏超过72至,或快达100至以上,通过治疗,只要脉搏减慢到72至以下,表示疾病已在好转,或即将痊愈。但复诊只准输入72至,不能输入71至以下的次数。因为初诊时脉搏72至以上,与72至以下,代表着两个不同的方向。虽经治疗康复,但原来方向并没有彻底改变,如果按实际情况输入71至以下的脉搏,相当于突来一个急转弯,有可能导致旧恙复燃。好像我们有1万元钱散落在南方某地,已找回9999元,剩余的1元,必定还在该地,如果辗转北方寻找,将会得不偿失。所以脉搏减至72至以下时,仍旧输入72至,这也是很无奈和不得已的选择。

       其次,如果初诊脉搏在72至以下,复诊时脉搏却超过72至,不外以下几种原因:a.  患者刚到诊室,需要休息片刻;b.  最近感冒或併发其他炎症;c.  原有的瘀血肿块或已消散;d.  患者焦躁不安,或对医生心存疑虑。值此之际,最好婉言相劝,停药观察,不要继续治疗。否则大都弊多利少,取效十分困难。因为医生治病是为了救死扶伤,并非哗众取宠、骗人钱财,需要患者的全力配合,如果患者不信任,单凭一厢情愿是不会成功的。

5.    注意阅读医嘱

      《智能中医》对每个病人、在每张处方的下面,都附有相应的注意事项,也就是医嘱。其中内容根据患者的病情差异,有所不同。但都对提高疗效和治愈疾病,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千万不能忽视。

       特别要嘱咐患者,要想取得效果,除遵守忌食和严禁吸烟、饮酒之外,尤其不能夫妻同房。患病做爱,就算神仙下界也没有办法,不要说只是一个凡夫俗子的普通医生。  

6.    瞑眩反应

       古人曾说:“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意思是指,如果服药不出现头晕,重要的疾病很难痊愈。

       由于《智能中医》的处方,是中医学的精粹,由汇聚古今名医的心得经验而来,所以治疗疾病一般都容易取效。而且有时候,确会出现一些“瞑眩”的情况。

       瞑眩反应出现时,患者大多感到头目眩晕、站立不稳、恶心呕吐,或伴有大便泄泻,很像食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怎样来鉴别呢?首先要求患者卧床休息,心情平静,不必忧愁,注意保暧,以防着凉,并停服中药观察。然后了解有无进食可疑和不洁食物,有无合併使用其他药物等等。

       一般来说,如果是瞑眩,虽然表现较为严重,但患者原来的症状大多已有减轻;特别是脉搏次数,明显比原来减慢。可以肯定的说,脉搏比原来减慢一次,就是安全的。减慢得越多越好,如果脉搏已减到72至,可以预见,所有症状包括目前的反应,很快即将消失。

       但如果脉搏比原来加快,即使仅加快一至,也不是瞑眩。脉搏比原来快得越多,除心情紧张外,越说明是其他问题,需要去附近医院进一步检查。

结语

       同学们、朋友们,通过以上的学习,相信大家已对《智能中医》了如指掌。如果大家能夠认真按照本文介绍的方法去运用,除了对高血压、心律不齐、胆囊结石、前列腺增生、先天性畸形等疗效欠佳外,对于绝大多数疾病,都是胜券在握、所向披靡的。

       愿《智能中医》与大家同在;愿大家在中医学普及振兴、创新发展的征程上再接再厉,见证辉煌!

2023.5.27

汤方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TEL: 0577-88300805
Copyright © 温州明智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s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2023023056号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2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