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中药要注意做到适可而止

应用中药要注意做到适可而止

张常春

     《内经》曾说:“大毒治病,十衰其六;常毒治病,十衰其七;小毒治病,十衰其八;无毒治病,十衰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其意是指临证治疗疾病,对于各种药物,都要严格掌握数量。就算是毫无不良反应的无毒之品,也要适可而止,不能有恃无恐、长期服用。

       因为中药不是五谷杂粮,都有寒、热、温、凉之属性,不是偏热就是偏寒;不是偏温就是偏凉。比如附子、肉桂就是热性药;石膏、知母就是寒性药;当归、川芎就是温性药;桑叶、菊花就是凉性药。同时,许多药物还有擅长升浮和专门沉降的区别。比如柴胡、升麻、桔梗擅长上升;代赭、苏子、杏仁善于下降。医生就是凭借中药的这些特点,来纠正患者偏盛偏衰的身体状况。
       比如患者出现怕冷、手足冰凉、苔白脉微等症状,多因阳气虚弱、不能煦养肌表所引起,必须急取附子、肉桂等热性药物以峻补阳气。又如患者出现烦躁、大便燥结、口渴舌红等症状,多因内热薰蒸、伤津灼液所导致,当须急用石膏、知母等寒性药物以清热生津。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前者不用附子、肉桂,却误投石膏、知母;后者不用石膏、知母,却误投附子、肉桂,则该患者不仅完全无效,还极有可能诱发危险,至少会使疾病进一步加重。
就算辨证非常准确,用药丝丝入扣,也不可墨守成方、坚持到底。因为疾病常在不断变化,特别是通过治疗之后,某些症状正在减退或消失,值此之际,尤需紧跟病情,及时调整方案,以求夺取更大成果。清代名医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用药如用兵”;“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举个浅显例子,比如某地城东有敌兵来犯,我方立即架设机枪大炮,通过英勇防御,敌兵已移至城西,而我们仍在城东坚持战斗,有道理吗?再举个更通俗的例子,比如某房子装修,第一层次是水电安装,师傅们做了几天,已完成了应尽的工作,是不是需要转换其他程序,像墙壁改造、橱窗设计等,如果仍旧让原班人马做水电,这套房子什么时候可以居住?
       中医治疗也是这样,比如患者原先有咽梗失眠、恶心呕吐等症,病属冲气上逆,药用代赭、半夏、苏子、枣仁等降气平冲,取得了疗效;但如果在上述症状缓解之后,仍旧原方续进,就会容易衍生胃脘胀满、食欲减退、大便溏薄等诸多变症。又比如患者原先表现有前阴或肛门下垂,应用补中益气之法升提兴奋,大多服药辄效;倘若长时间守服原方,易致烦躁心悸、咽痛口疮等诸症迭起,结果将得不偿失。所以作为中医,应该严格遵守辨证施治精神,药随症定,方随病转。就像战争那样,紧紧追击敌人,敌人退到哪里,我们就穷追不舍、兵锋直指哪里。
       现在很多医生,常常以同一处方给患者服用半个月、甚至几个月。连服一周的,更是屡见不鲜。我不知道他们的用意何在?除了个别沉疴痼疾需要守方治疗外,多数疾病是需要时刻改变治疗方法的。从辨证思维来推测,不论病情轻重缓急,千篇一律的延长服药时间是不可取的。窃思可能与下面的两种原因有关:一是许多医生对中医还没有登堂入室,仅在门槛之外徘徊;二是深受目前市场经济的影响,留恋于铜钱眼、迷途难返。
       凡我同道,为了中医学的前途,也为了自己的名节;为了疾病的安危,也为了道德的守护,能夠读一读孙思邈《千金要方》里的“大医精诚”,一切为了患者的利益着想。果能如此,不仅是我们中医学之幸,更是普天同庆之大幸!

2023.6.25

汤方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TEL: 0577-88300805
Copyright © 温州明智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s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2023023056号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2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