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中医》与普通医生的疗效对比
张常春
《智能中医》从始至终,都由经典名著、历代无数医学家的心得经验,结合长期临证实践的体会,然后通过人工智能手段、与优胜劣汰的先进理念编撰而成,并业经中国中医科学院严谨审定。所以它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堪称中医现代化、标准化的典范,是中医学在进步道路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基于上述,我们有理由坚信,在一定范围内,《智能中医》对疾病所产生的疗效,与当前的某些普通医生,不能相提并论、同日而语。
《内经》说:“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意思就是,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想到去寻找水源;到了敌人大肆侵犯的时候,才想到去组织和训练部队。结果必定是手忙脚乱、惊慌失措。在战争年代,这种情况的严重程度及其造成的损失,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现在很多医生,每天需要接待几十号乃至上百号患者。而疾病的表现,又基本不是清一色。况且中药的性能,除有寒热温凉之区别外,某些药物偏向上升,某些药物偏向下降,也都截然不同。怎样做到针锋相对,毫厘不爽,并不是照搬成方或嘴上说说那么容易。我曾见到不少医生,在患有口腔溃疡或目赤龈肿的时候,因合併胁痛、咳嗽,误用了柴胡、桔梗;在患有大便泄泻或舌苔厚腻的时候,因合併咽干、口渴,误用了麦冬、花粉。此外,在泛酸嘈杂时误用山楂、麦芽;在干咳无痰时误用紫苑、陈皮;在失眠烦躁时误用黄芪、党参;在肾功衰竭时误用银花、淮山等等,更是屡见不鲜、举不胜举。
为什么会造成以上这些错误局面呢?不是医生们不知道,他们经过大学课程的系统学习,对于正确用药都有着一定的认识。只是人的脑子随着年龄增加,思维能力下降谁也无法避免。面对错综复杂的病人,谁能将过去老师的教诲记忆犹新?谁把既往学过的知识无时无刻都能精准应用?
随着大自然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与时俱增,疾病呈现了高发态势,可以理解。但中医的疗效,为什么却在不断下滑?也就不难領会。于是乎,这就成了一件较难取得平衡、并加以完美解决的事情。
相反,《智能中医》经过精心策划,把古今真正有用的治疗经验,都作了预先安排。就像在一场战役发起之前,将军们在指挥部里,细致研究了敌情,哪里需要架设机枪?哪里需要架设火炮?哪里需要多少兵力协同作战?哪里需要预防不让对方垂死反扑?专等敌人前来、瓮中捉鳖。这就是运筹帷幄、稳操胜券的道理所在!说到底,《智能中医》就是模仿战争的形式,去构思、去创制的。
兹以常用药物中的麻黄,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问题。麻黄性味辛温,具有发汗、解热、平喘、利尿、镇痛、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兴奋中枢神经等作用。这些知识,今天的医生们,可说都是了然于胸、司空见惯。但怎样统筹兼顾地去正确运用,让它既能发挥特长,又尽量避其缺点,却是较难做到万无一失。
首先,麻黄药性温热,对于寒性病人大多可以适应。但对温热疾病,务须合用石膏等寒凉滋润之品。如果患者有舌红无苔、口渴脉数等表现,辨证属内热炽盛、阴津枯竭,即使配伍石膏、天冬、麦冬等清凉救阴,也断然不可。因为这不是去抱薪救火吗?你仗着麻杏甘石汤的古训,妄言救火的时候,在喷洒水柱的同时,加上一些木片、纸张或棉布等易燃之品,救火的效果必定更胜一筹,谁会相信?用麻黄协同石膏、天冬、麦冬去治疗阴虚热症,与应用木片等去救火,有什么不一样?
其次,麻黄能缓解气管平滑肌的痉挛,这为它宣肺平喘的传统认识,提供了药理依据,以致被广泛应用在伴有哮喘或气喘的疾病中。但是麻黄能收缩血管,明显升高血压,对于血压本就很高的患者,严禁使用。是不是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加上医生们的大脑疲劳,不会有顾此失彼的事情发生呢?
其三,麻黄有较好的利尿功能,古往今来,都被使用在水肿疾病的治疗,例如越婢加术汤、麻黄加术汤、麻杏甘薏汤等等。现在对于各种肾炎、肾病综合征,甚至心功能不全和慢性肝病的下肢水肿,也有很多应用麻黄的机会。但是不要忘了,麻黄能显著兴奋中枢神经,对于合併有睡眠不安或失眠、烦躁易怒的患者,是极不适宜的。
除此之外,其他像汗多的患者、出血倾向的患者、恶心呕吐的患者、小便频数或失禁的患者等等,都要注意不能贸然使用麻黄。《伤寒论》曾郑重提到:“心悸者不可发汗”;“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淋家不可发汗”;“疮家不可发汗”;“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等等,主要都是强调麻黄的禁忌。
上面说过,许多医生对麻黄的功能和适应范围,都是胸有成竹的。但要永久记住,不会发生丝毫差错,非常困难。假设有个病人,表现有头疼头晕、面赤咽痛、咳嗽哮喘、失眠乏力、大汗淋漓、咯血呕吐、脘闷腹胀、嗳气连连、腰酸膝软、关节痹痛、便泻尿少、血压和血糖升高、肝功能失常等等,病情不可谓不繁复。我想,包括我们在内,许多医界老手,难免束手。要想做到几分钟内拟出品质较高的处方,决非易事。
然而,这在《智能中医》面前,仅是小菜一碟。因为《智能中医》是芯片,芯片的记忆强度和运算速度是超时空的。高级的计算机,目前每秒钟可达到计算数亿亿至数百亿亿次。就连我们所用的普通电脑,每秒钟也能运算数亿至数十亿次。所以对于上述患者,就算再增加几十个症状,同样可在短短的1-2秒钟内,自动分析病机,自动道明治则,自动组成处方,自动提供医嘱,一步到位,有理有据。这就是现代高科技的魅力,不是人的大脑可以比拟的。
所以《智能中医》与普通医生的区别,相当于在战场上的较量。一个是做好了充分准备,专候敌兵上门,使其有来无回;另一个是疏忽大意,在敌军粗暴侵犯时,如梦初醒,匆促应对,难免屡战屡败。明眼人一望就心知肚明,孰优孰劣,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当然,《智能中医》不是万能神器,不是对所有患者都能药到病除。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自序中说:“虽未能尽愈诸病,遮可以见病知源”。《智能中医》同样如此。衷心希望国内业界朋友,不断提出修改意见。让我们同心协力,为普及振兴中医、为把中医推向全人类做出贡献!
2023.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