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疾病以热性原因为多见
张常春
疾病名称常千差万别,症候表现多纵横交错,但总括起来,并非一盘散沙,而是很有规律可循。《金匮要略》早已提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更加明确地演绎了仲景学说,认为引起疾病的原因,无非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肆虐引起的外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失调形成的内因;以及房室、劳倦、伤食、斗殴、虫啮、兽咬导致的不内外因。
但是,《黄帝内经》说过:“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又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冬伤于寒者,春必病温”。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无论是谁,一旦感受了风寒,结果都会表现为热性疾病。反过来说,就是现在一切的热性病,它的原因都是感受了风寒之邪。所以不论什么时候,就算在气候凛冽的隆冬季节,你挨了寒受了冻,到了春天所引发生的疾病,都是热证。
何况《内经》又把疾病总的病因病机归纳为十九条,而在这个十九条中,热与火的病机,竟有十条之多,占比率高达53%。例如它说:“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即是火,心与火,其义相同)”;“诸禁鼓憟,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等等。
可见疾病的原因虽然非常复杂,但总的来看,绝大多数都由内热亢盛所引起。就算有时候呈现寒性的症状,比如白带清稀、咳吐白痰、喜暧喜按、舌淡苔白、脉象迟缓等等,但当服用辛温药物之后,很快都会化为热证。所以可以说,热性是所有疾病总的结局,总的转归,包括一切良性和恶性肿瘤。
那么为什么是这样的呢?个人揣测,这可能与自然界的环境,以及人的内在特性有关。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最需要的只是阳光、水源与食物。也就是说,只要有阳光、水与食物,我们就可以生存。而阳光就是热量,热量太多了就会变成火。所以夏天地球运行距离太阳略近时,就产生了暑;通过炎夏的蒸发,水分不断减少,到了晚秋就变成了燥。
在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也需要热与火来维持。因为我们从出生以来,需要不断成长发育。都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就是热与火。没有这种热与火,人体发育就会停止,就会变成长不高的侏儒人;而在年岁的延续中,如果缺失了热与火,生命也就走向了终结。所以几乎所有中医儿科学都说,小儿是纯阳之体,意思就是少年儿童是没有寒症的。
所以可以理解,无论是外面的自然界,还是人体的内在环境,热是本能、是本质;而寒只是暂时由其他不应该发生的原因所造成。比如工作疲劳、营养过差、穿衣太少,同时又恰遇气温降低,或季节交替,感之者就有可能表现为寒性疾病。只因为自然界的阳光永恒不变,而人体内的热与火,又是生命的主旋律,所以归根结底,热性疾病是必然的,寒性疾病只是偶然。
我们认为,认识疾病本质以热性为多的规律,对指导临床实践与提高疗效有着积极意义。因为现在不少中医师,往往陷入莫须有的误区,错以为疾病的寒热属性必定相等,有多少热性病就有多少寒性病。不久前,我们邂逅一位中医教授,甚至认为现在寒性疾病越来越多。以至于投给患者半个月以上的温热汤剂往往有之,于是就容易出现疾病已经化热,而所服药物仍在原地踏步,以致发生药证不符的状况,严重影响了疗效。
多年以来,有相当数量的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医提出了质疑。比如在电视剧《红楼梦》中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较长时间服用中草药,不仅没有使她的病情好转,反让乳腺癌早早夺走其生命,令人无限惋惜。且不论癌症是不是本不可治,但是否应用了黄芪、当归、川芎、红花、莪术等热性药物,促使病情迅速恶化,很值得怀疑。
所以,为了守护中医原有的声誉,为了使中医不再遭受冤屈,为了更好的保障患者健康,特撰写本文。目的就是大声疾呼,中医无效或疗效低劣,责任并非单在中医本身,主要在于人们对疾病寒热属性的判断失误。如果你能夠认识到疾病始终以热性为多见,以热性为常见,那么中医的疗效就会直线上升,也就会更好的造福于人民群众。
中医是伟大且又非常神圣的医学,中医何罪之有?!
202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