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中医》辨证施治方法举例
张常春
《智能中医》内涵极其丰富,既能不折不扣传承《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理法方药,又能概括吸收历代著名医学家的独到经验,同时对现在中医药大学的教材,也作了择要归纳介绍。是当前总结整理中医药文献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由于《智能中医》提倡学以致用,使古代祖先所创造的中医文化,继续为维护我国人民、乃至世界人类的健康发挥作用,所以订立的方针是不尚空谈,务求实效。特别在叙述方面,以症状为主线;并围绕症状,分析其产生机理;继则根据病机病理,提出治疗原则;最后在治疗原则指导下,通过电脑运算,自动生成处方。
由于《智能中医》总共设置360余项症状,550多种常用药材,它们之间互相交叉组合,不仅临床表现可有显著差别,处方变化更是无穷无尽。不过无论怎样演变,软件都通过点击病机解释、治则解释和具体药物解释,尽可能的做到完美,做到让人一目了然。
但是考虑到人与人的智力有所不同,有人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人可能需要反复叮咛。为此,我们拟在这里举一模拟的病例,像抽丝剥茧似地进行剖释,目的是使中医学生、西医学习中医人员、以及所有中医药爱好者,能夠更好地明白《智能中医》治疗疾病的原理。
因为《智能中医》的组成核心是《伤寒论》,所以我们就以《伤寒论》中的第一张处方桂枝汤开始,逐步说明它是怎样根据病情进行变化的。
首先,《伤寒论》说:“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又说:“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桂枝汤主之”。又说:“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等等。可见只要患者具备发热、有汗的症状,或者没有发热,仅有自觉体内有气上冲,都可以使用桂枝汤来治疗。如果在发热、有汗的时候,又见到头痛、恶风的症状,那就更是桂枝汤的适应症了。
现在我们来看《智能中医》的处方,是不是与《伤寒论》描述的完全一样?
上面只是略举单纯桂枝汤证的几个例子,但患者有时候常常还在桂枝汤证之外,夹杂其他症状。比如兼挟项背强几几,同时汗出恶风的,仲景就使用桂枝汤加葛根来治疗,称为桂枝加葛根汤。如果在项背强几几和恶风的同时,兼挟无汗而不是有汗,那么仲景除了在桂枝汤中加葛根外,还要再加麻黄,因为无汗恶风是风寒外束皮毛,需要麻黄来发散,处方也被改称为葛根汤。而且其中的桂枝、芍药都要减轻剂量。 请分别看《智能中医》的桂枝加葛根汤、和葛根汤的组成,再对照《伤寒论》原著,是不是完全相同?
如果患者经过治疗,发热等症被解除了,但出现身体疼痛,脉象沉迟,也就是脉搏跳得很慢,这说明人体的气血受到了耗损。《伤寒论》就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重芍药和生姜的剂量,同时又增入人参来补养元气,称之为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我们来看《智能中医》的处方。
如果患者既有发热、恶寒等表证,又有咳嗽气喘、痰多色白等里证,被称为风寒外束、痰饮内停。治疗既要疏散风寒,又要涤除痰饮,就要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增加麻黄、细辛来发散,增加半夏、五味子祛痰逐饮,同时要把生姜改成干姜,以增加温阳散寒的力量,更好的把停饮化为无形。此外还要去掉大枣,因为大枣带有酸味,而酸性收敛,不利于痰的排出。以上药物组成,称之为小青龙汤。
我们来看《智能中医》的处方,与《伤寒论》原著全部符合,不差一味药。 桂枝汤的变化,在《伤寒论》中还有很多很多,以上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桂枝是热性药物,仅能适用于寒证,不可以用于温热疾病。仲景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意思就是,如果患者具有口渴的症状,那么就是温热疾病,就不可以使用桂枝汤了。因为《黄帝内经》的教导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热性疾病只能使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只有寒性疾病,才可以使用温热药。
只是在仲景当时,可能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那时候的清凉药物大多数还没有被发现。医学是不断积累经验,然后不断得到进步的,不是仅凭几位名医就可以一步登天。所以《伤寒论》治疗温热病的方法,除了拥有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麻杏甘石汤、栀子豉汤等外,并不是很完备,这是客观事实,容不得雄辨和否认。所以为了提高疗效,我们有必要退而求其次,把温热病的治法,寄托在后世许多优秀的医学家身上,特别是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吴鞠通《温病条辨》、雷少逸《时病论》等等,都像一颗颗熣灿的明珠,镶嵌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为人民的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在我们来看,上面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桂枝汤证,如果患者兼挟了口渴,就是《伤寒论》中所说的温病,桂枝汤肯定不可以使用。正像西晋王叔和所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来治疗呢?
暂且根据上面的序列,一步步来揭示《智能中医》是怎样来运算的。
1. 在第一张处方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症状中,单单加上口渴。
很明显,以上是电脑采取了《伤寒论》中的白虎加人参汤与《温病条辨》中的桑菊饮进行了有机组合。因为《伤寒论》说:“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又说:“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又说:“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综上所述,只要具备发热或各种里热症,同时兼有汗出口渴的,都是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同时配合桑菊饮中的连翘、菊花;连翘清热解表,菊花清利头目;又选加蔓荆子疏风止痛,是不是更加合理、可以预见疗效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呢?
2. 在第二张处方发热、有汗中,单单加上口渴。
可以看出来,以上处方,是电脑选择了近代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寒解汤,与《伤寒论》栀子汤合方,并选加了花粉、竹叶,使疗效得到进一步加强。
《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外感温热病,设置了清解汤、凉解汤、寒解汤、和解汤、宣解汤等5首方剂,各有明确的适应证。但对发热、有汗、口渴,没有恶风表现时,说明在表之风邪已经消失殆尽,几乎都已入里化热,所以必须应用寒解汤与栀子汤直清里热,从而使内热无处遁形。
3. 在第三张处方其气上冲中,单单加上口渴。
在《伤寒论》中,治疗冲气上逆,比如“气从少腹上至心,发作欲死,复还止”的桂枝加桂汤;“脐下悸,欲作奔豚”的苓桂甘枣汤;“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的苓桂术甘汤等等,无不以桂枝为主。但是桂枝是温热药,上面已再三说明,绝对不可以用于热证,如今口渴不是内热蕴盛,就是阴津不足,桂枝理在当禁之列。
那么对于热证的气从上冲,什么中药最适宜?根据张锡纯的经验,芡实、牛蒡子具有优良的平冲作用,对于冲气上逆往往效如桴鼓。同时,《伤寒论》在小柴胡汤条下,说“口渴,加花粉”;又在治疗兼有口渴的柴胡桂姜汤中用花粉,可见天花粉是口渴的必用药物。
对于其气上冲合并口渴症,《智能中医》选择芡实、牛蒡子协同花粉,况且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玄参能“滋阴降火,利咽喉”;徐灵胎《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评玄参“色黑属肾而性寒,故能除浮游上升之火”,可见上述药物组合,不仅疗效出神入化,而且都有一定的文献根据。
4. 在第四张处方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中,单单加上口渴。
很显然,《智能中医》的处方,仍旧遵循《伤寒论》的教导,应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减。这是因为葛根乃治疗颈部疾病之专药,不可废弃;而口渴是热性病的特征,不能使用桂枝、生姜、大枣等温热药物。加党参、花粉不仅因为《伤寒论》小柴胡汤条下明确交代“渴者加人参、天花粉”,且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中,“身体强几几然”应用括蒌根,而栝蒌根即天花粉,况身体强几几与项背强几几虽病位有别,但其病理相同,故减去桂枝,取天花粉来替代,颇有道理。
至于忍冬藤、丝瓜络,都是通经活络之品,而又药性清凉,与项背强几之属于热性者,极为合拍。可见《智能中医》的选方择药,非常合理。
5. 在第五张处方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中,单单加上口渴。
对待本证,《智能中医》仅在前方中去了党参,加入荆芥。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无汗恶风的关系。因为恶风,说明侵入人体的风邪尚在,已过卫生部中医顾问秦伯未先生在《中医临证备要》中说:“有一分恶风即有一分表证”。如果恶风伴有汗出,乃是人体气虚的表现,当用人参益气固表。但现在恶风的同时,毫无出汗,说明邪实正不虚,闭阻在体内的风邪亟待发散,所以舍弃了党参,加入荆芥以加强疏风解表之力。
《智能中医》的运算,真可说是面面俱到,一丝不苟!
6. 在第六张处方身体疼痛、脉象沉迟(脉搏慢)中,单单加上口渴。
《智能中医》分析本证的病机为气分虚弱,经络失舒,津不上承。这是因为在中医的认识里,气血是人体的生命之源,一切内在脏腑、五官外窍和肢体筋脉的功能活动,都需要气血的供养和支持,一刻不能间断。是气推动了血在全身的周流,是血涵养了气的生生不息。所以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气是血之帅”;王清任《医林改错》说“血是气之母”。
如今脉象沉迟,是因为气虚不能推动血行,使血液郁滞于经络之间,形成了不通则痛。故用党参补益元气,丹参促进循环,丝瓜络、络石藤舒筋活络,熟地黄、天花粉生津止渴,合而共奏凯旋之功。
用功劳叶,是因为该药俗称十大功劳,擅长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冠脉流量,在脉象迟缓的情况下,能规避心肌供血不良的风险。用桑枝是因为该药类同桂枝,象征人体四肢之义。而身体痛又无不包含四肢,只是桂枝辛温,不适宜热性疾病,桑枝性凉,用治伴有口渴的身体疼痛,乃是对症之品。由此感叹《智能中医》,运算真是无微不至!
7. 在第七张处方发热恶寒、咳嗽气喘、咯痰色白中,单单加上口渴。
不难看出来,《智能中医》已把原来的小青龙汤,化裁成麻杏甘石汤合栀子豉汤加味。本证从西医的角度来分析,已经进入肺炎的病变阶段。无论从病位的支气管肺炎,或大叶性肺炎来观察;也无论从病因的细菌性、病毒性或支原体肺炎来辨认,只要具备寒、热、咳、喘,肺炎的诊断基本可以成立。
治疗肺炎,中药麻杏甘石汤早已是大家之共识。例如原上海铁道医学院中医教研组主任颜德馨教授,他在所著《颜德馨诊治疑难病秘笈》中说:“热在气,出现热、渴、咳、喘,可投麻杏甘石汤”。如今配合栀子汤加黄芩,无异于如虎添翼。因为栀子黄芩,肃清肺热有卓效,古方治疗与肺热有关的各种疾病,如口疮的清热泻脾饮;粉刺的枇杷清肺饮;痈疡的黄连解毒汤,无不以栀子、黄芩为主药。
何况又选加连翘、竹叶清解心热,因为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病篇》中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连翘、竹叶擅入心经,是预先设防,以阻止热邪乘势内陷。选加前胡、浙贝增强镇咳化痰之效;选加苇茎取其形似气管,有利于炎症分泌物的排出。统观全方,配伍得当,说它无可挑剔,也不为过。
以上所举,仅仅在桂枝汤部分适应证的基础上,加个口渴症状,《智能中医》处方的变化,已是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如果再加两个、三个症状呢?比如再加上咽喉肿痛、胸胁苦满,或咯血呕吐、便泻腹胀,不更似妙笔生花、异军突起吗?如果病情特别繁复,夹杂有十多个,甚至几十个症状呢?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认为,现在中医药大学毕业生,经过五年学习仍不能胜任临证诊疗,主要原因在于疾病千变万化,如果你仅仅死记硬背古人几首成方,必将穷于应付。而怎样使自己学到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变成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又非轻而易举。因为人在面对复杂的病变时,脑海里的思维活动非常有限,哪些药物应该使用,哪些药物需要禁忌,很难在瞬间准确决定。
然而,《智能中医》不一样,因为它是芯片,是电子计算机。目前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据说已达到了每秒钟280万亿次。就连普通的家用电脑,随着品牌的差异,也达到了每秒2.5亿-50亿次。这在我们人类的大脑中可能吗?网传人类大脑的信息处理速度约在每秒100万亿次,那是在信口开河、胡言乱语。
若有怀疑,我们随便模拟一个不可能有的女性患者:症状是闭经6月、带下挟血、前阴搔痒、肿痛味臭、乳房胀痛、恶风恶寒、全身水肿、神疲乏力、嗜睡吞眠、心悸易惊、烦躁抑郁、抽搐拘挛、半身不遂、头痛头晕、身体烘热、面有疮疖、颈痛项强、背痛腰疼、骨节疼痛、手足心烫、脚腿脚跟痛、四肢厥冷、肌肤麻痹、肢体振颤、不可屈伸、皮肤疮痈搔痒、皮肤红斑疱疹、皮肤黄疸、眼红目痛、视物不明、耳鸣流脓、鼻塞喷嚏、鼻流浊涕、鼻孔出血、口眼歪斜、口唇紫绀、口腔溃疡、口渴引饮、口臭龈肿、咽痒咽痛、咽中梗阻、胸痛胸闷、胁痛胁胀、哮喘咳嗽、痰难咳出、脓痰带血、声音嘶哑、睡中呼噜、吞咽受阻、噫气不除、恶心呕吐、吐血泛酸、食后饱胀、饥不能食、持续腹痛、腹部胀满、腹股沟疝、肛门痔疮、大便泄泻、大便出血、里急后重、尿少尿痛、睡中遗尿、小便失禁、血压200/110mHg、舌红苔黄、腮腺肿胀、甲状腺肿、淋巴结肿、肝脾肿大、心下按痛、腹壁静脉曲张、腹部肿块、脐下及左右下腹压痛、脉象沉数、目前血糖升高、肝功转氨酶升高、在做血液透析。
估计以上病情,所有医生遇见都会惊慌失措、束手无策,既使某老医勉强开方,至少需要花费几个小时,绞尽脑汁,且必错漏百出,而网传胡言也当不攻自破。但在《智能中医》,照样在一秒钟内计算完毕。因其病本不可治,不能以疗效来衡量,能夠明确提供病机病理,道明治疗法则,快速组合处方,以及指出需要注意的医嘱事项,已经难能可贵。恐怕普天之下,惟有《智能中医》,才能初步完成该患者的诊疗工作。
综上可见,在当今网络时代,应用电子计算机来总结整理中医学,既是顺应历史潮流,又是中医普及、提高和走向世界的唯一方向。《智能中医》遵循中央“传承经典、守正创新”的战略精神,跨出了坚实的一步。
最后要说的是,限于我们的认知和专业水平,《智能中医》仍然存在许多缺点和错误。诚挚地渴望海内仁人志士,不吝赐教!
202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