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中医是怎样看病的

        中医看病,首先是用望、闻、问、切四 种方法了解病情;然后,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将四诊所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症”和治疗方法。现从临床需要出发,将中医四诊和辨证施治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四诊要点

问   

        问诊应当直接问病人。如果是幼儿和昏迷病人等,则应当问了解该病人病情的人。

        问诊的内容,首先要问清楚主要症状和同时出现的其他症状,以及这些症 状出现的日期与发展变化过程,还要问清过去的有关病史,特别应当注意问清下列一些情况。

一、寒热  一般来说,初起发热、怕冷是表证;发热、不怕冷而出汗、口渴是里证。经常怕冷而无发热是阳虚;长期下午颧面红、有低热、掌心热是阴虚。

二、  一般来说,发热不高、怕风、 有汗是表邪较轻;发热、怕冷、无汗是表邪较重。不发热而出汗叫自汗,是阳虚。睡着后出汗叫盗汗,是阴虚。

三、大小便  大便秘结,干燥难解, 多是实证、热证。大便稀薄有不消化食 物,多是虚证、寒证。小便短少黄赤,多是实证、热证。小便清长色白,多是虚证、寒证。

四、饮食口味  喜欢热的饮食,多是寒证。喜欢冷的饮食,多是热证。口苦,多是热证。口淡、口甜、口腻,多是有湿。

五、月经  对于女性病人,应当注意问月经。月经提前,量多,色鲜红,多是热证。月经延期,色暗紫,多是寒证。月经延期,色淡,多是血虚。月经量少有块,经前腹痛,多是血瘀。

   

        医生利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病人叫做望诊。望诊的内容很多,病人的精神、形态、面色、舌苔以及全身各部分出现的异常现象,都要通过望诊获得。现将望诊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

一、望神  望神就是观察病人的精神好坏。病人两眼灵活有神,精神不衰, 表示疾病还不十分严重。病人两眼呆板无神,精神萎弱,表情淡漠,常表示病情严重,多是虚证,应当引起特别注意。

二、   观察病人皮肤指甲的色泽,特别是面部,叫做望色。

(一)面色潮红:多是热证(实热或虚热)。

(二)面色苍白:多是虚证,特别是血虚。

(三)面色萎黄:多是虚证,特别是脾胃虚。

(四)面色晦暗:多是虚证,特别是肾亏。

(五)黄疸:病人眼白发黄,严重的全身皮肤也发黄,多是湿热。

三、   观察舌苔和舌质的变化叫望舌,是中医诊病的重要内容。

(一)舌苔:正常人舌上有薄薄的一 层白苔。生病后舌苔的变化表现为舌苔增多增厚和颜色变化。

1. 白苔:多是寒证。

2. 黄苔:多是热证。

3. 腻苔:舌苔增多而且看上去有粘糊的感觉,叫做腻苔,多是有湿。白腻是寒湿,黄腻是湿热。

4. 黑苔:黑苔多见于重病。舌苔焦黄、舌根黑,多是热盛。

5. 染色苔:由食物的颜色而使舌苔发生色泽变化(如吃过橄榄后舌苔变黑),有些药物也会出现黑苔,无诊断意

义。

(二)舌质:正常人舌质淡红色,湿润,转动灵活,能自由伸出口外。

1.舌淡:舌质的颜色比正常人淡,是虚证,多见于血虚和阳虚。

2. 舌红:舌质的颜色比正常人红,是热证或阴虚。舌红而苔黄是实热。舌 红而无苔或舌苔剥落是阴虚。深红者多是热盛伤阴。

3. 舌紫:舌紫色,或有紫斑,多是血瘀。

4. 舌红起刺:多是热证。

5. 舌干燥:多是热盛伤阴。

6. 舌头强硬:多见于肝风。

   

        闻诊包括用鼻嗅气味和用耳听声音。

一、嗅气味  一般说来,病人口中发出很浓的气味如腥、臭等,多是热证。同样,病人的排泄物如痰、汗、大便、小便、白带等特别腥臭,也多是热证。

二、听声音

(一)语言:语音低微多是虚证,语音响亮多是实证。

(二)呼吸:呼吸浅表而声音微弱,多是虚证。呼吸声粗多是实证。

(三)咳嗽:咳声低微,无力咳嗽,多是虚证。咳声响亮多是实证。

切   

        切就是摸和按的意思。切诊包括按脉和摸体表

一、切脉(诊脉)  切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之一,过去被讲得非常神秘, 说成是中医诊病的唯一方法,什么病都能从诊脉得出诊断。这种看法是非常片面的。我们必须纠正这种错误的看法, 只有全面地观察、分析和结合病情,才能作出正确诊断。

(一)切脉的方法:病人手掌向上平放,医生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顺序放在病人腕部桡动脉上,按察脉搏跳动情况。切脉前须让病人休息一会儿。

(二)脉象:正常人的脉搏, 一呼一吸之间4次,每分钟约60~80 次(古代没有钟表,所以医生以自己的呼吸来计数病人的脉搏,切脉时,医生必须定心调整 自己的呼吸),节律均匀。小儿脉搏较成人快。患病时脉搏变化,常见的有如下十种:

1. 浮脉:手指轻按就感到,这种脉多属表证。

2. 沉脉:轻按不明显,重按才感到,这种脉多属里证。

3. 迟脉:脉搏慢, 一呼一吸之间二、三次,这种脉多属寒证。

4.数(音索,快的意思)脉:脉搏快, 一呼一吸之间六、七次,这种脉多属热

证 。

5. 弦脉:脉搏硬而有力,好像按在拉紧的弓弦上,这种脉多属肝病或寒证。

6. 滑脉:脉搏流利,像珠子滑过去 一样,这种脉多属有痰。怀孕时也有见到这种脉。

7.濡脉:脉浮而较软较细,这种脉多属有湿。

8. 细脉:脉来细小如线,这种脉多属虚证。

9. 洪脉:脉来如波涛汹涌,多属热证 。

10.结代脉:脉律不齐,动而中止,多属心病。

二、摸体表

(一)摸皮肤:皮肤灼热,多是实证、热证。皮肤冷而汗多,多是虚证、寒证。

(二)摸手脚:手脚冷,多是虚证、寒证 。

(三)摸腹部:腹部胀痛,以手按压下去更痛而抗拒,多是实证。按压反觉舒服,多是虚证。

(四)摸脓肿:见“外科感染”节。

第二节  辨证施治

        医生调查了病人详细的病情后,用中医的基本理论,对病情进行综合、分 析、推理、判断,以得出疾病原因、部位、 性质、深浅的结论,决定治疗方法,叫做辨证施治。

“辨证”有以下几点:

一、辨别疾病的“病邪” 一切破坏  人体正常功能,引起疾病的因素,不管是从体外侵入的还是体内生成的,都叫做 “病邪”。风、寒、湿、痰、热(火)、暑、燥、 虫等,都是病邪。每种病邪致病,都表现出一定的症候。例如,湿邪致病有胸闷,胃口不好,口中淡腻,舌苔腻等症候。

二、辨别疾病的部位  不管哪一种疾病,总是发生在人体的某一部位。如 在气,在血,或在某一脏腑。 一定部位的疾病也都表现出一定的症候。脏腑气血的辨证,就是通过分析症候,辨别疾病在人体哪一部位。例如,肺病有咳嗽、咯痰、咳血等证。

三、辨别疾病的性质  祖国医学中常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名词来概括疾病的不同性质,称为“八纲辨证”。 八纲中的表里是指疾病部位的深浅;虚实是指邪正盛衰;寒热是指疾病的属性; 阴阳是指疾病的类别。八纲辨证必须通过“病邪辨证”与“脏腑气血辨证”后才能对疾病作出恰当的判断。

四、辨别热性病  所谓热性病是指由外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症候的一类疾病。热性病的辨证,就是通过症候分析,了解它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热性病的一般规律和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 、八纲辨证施治

   

        虚实的概念是在中医学中“邪正”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凡是正气不足,抗病力弱的,都称为虚证。病邪炽盛,人体抗病力强的,称为实证。治疗方法,实证以祛邪为主,虚证可以扶正为主。如发表、攻下、祛风、散寒、化湿、清热、行气、 消瘀、化痰、逐水、消食、驱虫等方法,都应用于实证;如益气、补血、养阴以及健脾、补肾等方法,都应用于虚证。虚证和

实证主要症状鉴别见表6-1。

   

        凡病在人体的浅表、肌肤、经络的, 都属于表证的范围;病在脏腑的,都属于里证的范围。治疗方法,表证用发汗、解表、 疏通经络等方法,里证治法在“病邪辨 证”与“脏腑气血辨证”中介绍。表证与里证见表6-2。

   

        寒证多为人体机能衰退的证候;热证多为人体机能亢盛的症候。治疗方法,热证用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等方法,寒证用回阳、温中、散寒的方法。寒 证和热证见表6-3。


   

        阳证,即一般所称的热证,以及外科疮疡,局部红肿热痛,脓液稠厚发臭等, 偏实的较多;阴证,即一般所称的寒证, 以及外科疮疡,局部不红不热不痛,脓液 稀薄等,偏虚的较多。治疗方法同寒证和热证。

        阴阳在辨证上的另一含义,是指机体内脏功能活动和各种体液。 一般以气 称为阳,精、血、津液称为阴。如肾阳不足,肾阴亏损,脾阳不振,胃阴虚耗等,都表示着内脏功能活动减退和体液虚亏的情况。

        运用八纲辨证,结合病因,必须全面分析。如表证又有表虚、表实、表寒、表热之分;里证又有里寒、里热、里虚、里实之别;寒有虚寒和实寒;热有实热和虚热 等。进行过细辨证,才能得出恰当的诊断。八纲的具体运用,必须同病邪辨证与脏腑气血辨证以及热性病的辨证等密切结合起来。例如要确诊一个疾病的虚实时,实,必须分析是属于风、火、痰、瘀、 湿、滞等哪一种病邪,它发生在哪一个脏腑;虚,要分析是属于气虚、血虚、阴虚、 阳虚、脾虚、肾虚等哪一类虚证。这样才能使八纲辨证具体化,达到辨证施治的目的。

二、脏腑、气血的辨证施治

   

一、虚证

1. 心阳虚:

主要症侯:心悸,气喘,口唇、舌质甚至指甲青紫,心胸闷痛。或舌淡苔白。脉细小或大而无力。

治疗方法:振奋心阳,温通血脉,用附子,肉桂(或桂枝),丹参,红花等。

2. 心阴虚:

主要症候:心悸,失眠,多梦,虚烦,盗汗。舌质红,脉细数或细弱。

治疗方法:养心安神,用生地,当归,麦冬,远志,柏子仁,酸枣仁等。

二、实证

1. 心火炽盛:

主要症候:心烦失眠,咽干口燥,面 红目赤,口舌糜烂,吐血尿血。舌尖红或起刺,脉数。

治疗方法:泻心火,用生地,竹叶,木通,山栀,黄连等。

2. 痰蒙心窍:见“病邪的辨证施治”痰证条。

3. 热传心包:见“热性病的辨证施治”血分热证条。

   

一、实证

1. 肝气郁结:

主要症候:胁痛,胸闷,嗳气,恶心呕吐,胃脘胀痛,或腹痛则泄泻,泻后腹痛无明显减轻,脉弦。

治疗方法:疏肝理气,用柴胡,郁金,白芍,香附,川楝子等。

2. 肝火:

主要症候: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口干,大便秘结,胁痛,呕吐苦水或黄水。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治疗方法:清肝泻火,用龙胆草,黄芩,夏枯草,钩藤,菊花等。

3. 肝风:

主要症候:眩晕,头痛,四肢麻木,甚则震颤,舌强,言语不清,舌伸出时歪斜抖动,或突然跌倒,昏迷,抽搐。脉弦。

治疗方法:平肝熄风,用白蒺藜,钩藤,珍珠母,地龙,蜈蚣,天麻等。

4. 寒滞肝脉:

主要症候:少腹疝痛,睾丸坠胀,或阴囊收缩。舌滑润,苔白,脉弦或沉弦。

治疗方法:温经暖肝,用吴茱萸,茴香,乌药,肉桂,青皮,橘核等。

二、虚证

肝阴不足,肝阳上亢:

主要症候:头晕头痛,面部烘热,夜寐不宁,耳鸣,眼花或雀目。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疗方法:养阴潜阳,用生地,白芍,女贞子,旱莲草,枣仁,珍珠母,牡蛎等。

   

 实证  在“病邪的辨证施治”湿证中介绍。

二、虚证

1. 中气不足:

主要症候: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稀烂,腹部有重坠感,消瘦,脱肛,子宫下垂等症。舌苔薄白,脉细。

治疗方法:补中益气,用黄芪,党参,升麻,白术,茯苓,甘草,红枣等。

2. 脾阳不振:

主要症候:面色苍白,大便稀薄且有  不消化食物,泛吐清水,腹部冷感,喜热, 小便清,胃口不好,乏力,或见大腹膨胀, 面浮足肿等证。舌质淡,苔白,脉濡软或沉细兼迟。

治疗方法:温振脾阳,用干姜,补骨脂,肉果,白术,荜拨等。

3. 脾不统血:

主要症候:便血,尿血,皮下出血,月经过多,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等。

治疗方法:补脾摄血,用黄芪,党参,白术,甘草,黄芩,仙鹤草等。

   

一、实证

1. 胃热:

主要症候:食后易饥,口渴多饮,胸脘懵杂,或食入即呕吐,或牙龈肿痛,口臭,便秘。舌苔黄,脉数。

治疗方法:清胃热,用知母,石膏,竹叶,芦根,大黄等药。

2. 胃寒:

主要症候:脘腹冷痛,得热则减,恶心呕吐,呃逆。舌苔白,脉弦。

治疗方法:温胃散寒,用吴茱萸,川椒,生姜,木香,丁香,制半夏等。

二、虚证

1. 胃阳虚:

主要症候:空腹胃痛剧,泛吐清水,喜热喜按,得食痛减。舌苔白,脉沉细。

治疗方法:温阳暖胃,用黄芪,桂枝, 干姜(或高良姜),吴茱萸,木香,荜澄茄等。

2. 胃阴虚:

主要症候:口燥,咽干,胃脘疼痛,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方法:益胃养阴,用沙参,麦冬,玉竹,白芍,甘草,石斛等。

   

一、实证

1. 肺部痰湿:

主要症候:咳嗽,咯痰粘稠,气短,胸闷。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疗方法:化痰湿,用陈皮,制半夏,苍术,茯苓,厚朴等。

2. 肺部痰寒:

主要症候:咳嗽,气喘,喉中有痰鸣声,痰白色,或稀薄如泡沫样。舌苔白,脉弦紧。

治疗方法:温肺化痰,用苏子,杏仁,白芥子,制半夏,千姜,细辛,麻黄,桂枝等。

3.肺部痰热:

主要症候:咳嗽,痰黄稠或脓样,或血痰,气逆或喘,胸痞,口渴喜饮。舌苔黄,脉数。

治疗方法:清肺化痰,用桑白皮,冬瓜子,鱼腥草,黄芩,竹沥半夏,芦根,海蛤壳等。

二、虚证

1. 肺气虚:

主要症候:气短,动则气喘,痰液稀薄,懒言声低,形寒怕冷。舌质淡,苔薄,脉软无力。

治疗方法:补益肺气,用黄芪,党参,五味子,山药,百合等。

2. 肺阴虚:

主要症候:咳呛少痰,或痰中带血, 咽干口燥,午后颧红,低热,失眠,盗汗。

舌质红,脉细数。

治疗方法:养阴清肺,用沙参,麦冬,百合,生地,功劳叶,鳖甲等。

肾   

1. 肾阳不足:

主要症候:面色淡白,怕冷,头晕,耳鸣,听力减退,腰酸肢软,小便清长或频数,阳痿,遗精,妇女白带多而稀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疗方法:益肾温阳,用熟地,鹿角,附子,肉桂,狗脊,续断,菟丝子,仙灵脾等。

2. 肾阴亏损:

主要症候:头晕眼花,腰酸耳鸣,虚 烦失眠,健忘,遗精早泄,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方法:滋阴益肾,用龟板,熟地, 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天冬,潼蒺藜

等。

3. 肾不纳气:

主要症候:短气喘促,动则更甚,咳嗽,易出汗,怕冷,面部虚浮。脉细无力,

或沉细。

治疗方法:益肾纳气,用熟地,山萸肉,胡桃肉,五味子,补骨脂,紫石英等。

4.肾虚水泛:

主要症候:周身水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形寒肢冷,咳嗽,痰稀薄,动则气喘。舌质淡,苔白,脉沉。

治疗方法:益肾温阳利水,用附子,桂枝,茯苓,白术,泽泻,车前子等。

膀   胱   

 实热  见“病邪的辨证施治”中湿证“膀胱湿热”条。

二、虚寒

主要症候:小便频数而清长,或小便不禁,遗尿。舌淡苔润,脉沉细。

治疗方法:固摄膀胱,兼补肾气,用桑螵蛸,覆盆子,益智仁,菟丝子,牡蛎,龙骨等。

   

一、热证

1. 肠腑燥结:见“热性病的辨证施治”气分热证(2)条。

2. 湿热滞留:

主要症候:身热腹痛,痢下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苔黄腻,脉数。

治疗方法:清热、燥湿、导滞,用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焦山楂,槟榔,木香等。

3. 瘀热阻滞:

主要症候:初起多见脐腹部疼痛,随即转移至右下腹部,疼而拒按,便秘或腹泻,发热。舌苔黄腻,脉数有力。

治疗方法:清热、化瘀、通滞,用蒲公英,厚朴,大黄,丹皮,桃仁,红藤等。

二、寒证

1. 受寒挟滞:

主要症候:肠鸣辘辘,脐腹胀痛,大便泄泻,小便清利。舌苔白腻,脉缓。

治疗方法:散寒化滞,用紫苏,藿香,厚朴,神麯,焦山楂,枳壳,木香等。

2. 肠虚滑脱:

主要症候:久痢、久泻不止,肛门下脱,四肢不温,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疗方法:潘肠固脱,用诃子,赤石脂,干姜,肉豆蔻,五倍子等。

   

一、气虚

主要症候:神疲乏力,懒言,语音低微,自汗,眩晕,食欲不振。舌苔薄,脉软弱。

治疗方法:补气,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红枣等。

二、气滞

主要症候:胸闷脘胀,嗳气稍舒,或胸胁脘腹攻走疼痛,妇女痛经、少腹坠胀等。脉多弦。

治疗方法:理气,用香附,木香,川楝子,枳壳,郁金,陈皮,乌药等。

   

一、血虚

主要症候:头晕眼花,心悸,虚烦失眠,手足发麻,面色苍白,口唇、指甲苍白。舌质淡,脉细。

治疗方法:补血,用当归,熟地,白芍,何首乌,旱莲草,桑葚子等。

二、血瘀

主要症候:疼痛,其部位固定不移, 跌打损伤,各种出血而血色紫暗有块,腹内肿块,皮肤红斑或血肿。唇舌青紫,脉细涩。

治疗方法:活血化瘀,用当归尾,赤芍,生地,川芎,红花,桃仁,丹参等。

三、血热

主要症候:吐血,鼻出血,尿血,便血,月经过多等,血色鲜红,或皮肤斑疹色红。舌质红绛,脉数。

治疗方法:凉血,用生地,赤芍,丹皮,紫草,茜草根,大小蓟等。

三 、病邪的辨证施治

风   证

一、外风

1. 风邪侵袭肌表,出现表证,见“八纲辨证施治”和“热性病的辨证施治”表证条。

2. 风邪侵入经络。常与湿邪、寒邪一起侵入,并可化热。

主要症候:主要是关节疼痛。偏风,疼痛游走不固定。偏寒,疼痛比较固定,肌肤麻木,活动不便。化热,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热、痛,发热,口渴,脉数。

治疗方法:祛风通络,化湿散寒。偏风者以祛风为主,用羌活,防风,桑枝,当归,秦艽,络石藤等;偏寒者以散寒为主,用羌活,桂枝,草乌,川乌,延胡索等;偏湿者以化湿为主,用苍术,米仁,豨签草,白芷,五加皮,木瓜等。化热则应清热祛风利湿,用忍冬藤,防己,黄柏,羌活,桑枝,米仁等。

二、内风

1. 肝风详见肝病。

2. 热极生风:

主要症候:高热,头痛,项强,神志昏迷,弄舌,手指蠕动,抽搐。舌苔黄质红,脉数。

治疗方法:清热凉血,熄风镇痉,用大青叶,紫草,金银花,地龙,钩藤,生地,全蝎,蜈蚣等。

3. 血虚风热:

主要症候:皮肤瘙痒、干燥、粗糙、脱屑。

治疗方法:养血祛风,用当归,生地,鸡血藤,芜蔚子,蝉衣,荆芥等。

温   

1. 湿困脾胃:

主要症候:胸闷腹胀,恶心呕吐,口中淡腻(或甜腻),四肢无力,胃口不好,大便稀薄。舌苔白腻,脉濡。

治疗方法:化湿健脾,用藿香,佩兰,苍术,厚朴,茯苓,半夏,扁豆等。

2.脾胃湿热:

主要症候:胸闷腹胀,不思饮  食,口苦口干,肢体倦怠,黄疸色泽 鲜明如橘,腹泻或便秘,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方法:清热化湿,用苍术, 半夏,黄芩,黄柏,茵陈,海金沙,金钱草等。

3. 肝胆湿热:主要症候:胁痛, 口苦,目赤,黄疸,小便热赤。舌苔黄腻,脉数。

治疗方法:泻肝火,利湿热,用 龙胆草,柴胡,山栀,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等。

4、膀胱湿热:

主要症候:小便频 数,量少,色赤,尿道灼痛,排尿不畅,或自行滴出,下腹胀痛。

治疗方法:清热利湿,用黄柏, 海金沙,金钱草,篇蓄,木通,车前子,滑石等。

5. 水湿泛滥:

主要症候:面部及肢体浮肿,按之凹陷,小便少,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苔腻,脉濡。

治疗方法:利湿健脾,用猪苓, 茯苓,泽泻,冬瓜皮,车前子,白术,黄芪,防己等。

   

1. 咳痰详见肺病证候。

2. 痰蒙心窍:

主要症候:神志痴呆,胡言乱语,喜怒无常。如同时见到面红,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苔黄,舌质红,则属痰火。

治疗方法:化痰开窍,用陈皮,半夏,远志,胆星,菖蒲,郁金等。属痰火者加用竹沥,白矾,黄芩等。

3. 风痰:

主要症候:恶心,呕吐痰涎,眩晕或突然跌倒,神志昏迷,喉中痰声,口吐白沫,四肢抽搐。脉弦滑。

治疗方法:化痰平肝熄风,用陈皮,半夏,远志,钩藤,白蒺藜,珍珠母,地龙,全蝎等。

   

一、暑热

主要症候:身热,口渴,烦躁,多尿,无汗或少汗。舌苔薄黄,脉数。本病小儿发生的较多。

治疗方法:解暑清热,用香薷,青蒿,鲜藿香,银花,薄荷,六一散,西瓜皮等。

二、暑湿

主要症候:肢倦乏力,胸痞腹胀,纳食减少,口淡或苦,可有低热,大便稀烂等证。舌苔腻,脉濡软。

治疗方法:清暑化湿,用清水豆卷,藿香,佩兰,厚朴,制半夏,扁豆,焦六肤麯等。

三、中署

主要症候:头晕,胸闷,恶心呕吐,心烦,口渴,高热,无汗,甚则神志昏迷。舌干燥,脉数无力。

治疗方法:清热生津,用生石膏,知母,麦冬,芦根,银花,连翘,香薷等。

燥   

 外燥  多见于秋季,又称秋燥。

主要症候:发热,咽干,咽痛,鼻干唇燥,口渴,干咳,或痰中带血,胸痛。舌干,舌尖红,脉浮数。

治疗方法:清肺润燥,用桑叶, 沙参,麦冬,花粉,玉竹,茅根,芦根等。

二、内燥  多指阴液枯燥。

主要症候:咽干舌燥,指甲、毛 发干枯无光泽,四肢萎弱,肌肉消 削,面色无华,大便干结,妇女月经稀少或经闭等证。

治疗方法:增液润燥,用生地, 麦冬,石斛,黄精,元参,当归,麻仁等。

食   

主要症候:不思饮食,甚至恶闻 食气,恶心呕吐,嗳气,吐出物及嗳 气多腐臭,脘腹饱闷胀满,腹痛,大便秘结或泄泻。舌苔腻厚或黄腻。

治疗方法:消导健胃,用神麯,山楂,枳实,槟榔,鸡内金,白术等。

   

仅指寄生在肠中的虫证,包括蛔虫,钩虫,蛲虫,绦虫等。

主要症候:腹痛,胃口不好,消瘦,面色萎黄,食性怪僻,面部白斑, 唇内白点如小米大小,肛门痒,呕虫 或大便排虫。 一般蛔虫引起腹痛明显;钩虫引起面色萎黄等血虚现象明显;夜间肛门痒则由蛲虫引起。

治疗方法:驱虫。用使君子,苦楝根皮,乌梅,贯众,百部,雷丸,槟榔,南瓜子等。

四、热性病的辨证施治

        所谓“热性病”,是指以发热为主要症候的一类疾病。

热性病的病程可分为两期:

〔实证期〕  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表证

1. 表寒:

主要症候:恶寒重,发热,无汗,头痛,骨节酸痛,口不渴。苔白,脉浮紧。

治疗方法:辛温解表,用羌活,防风,荆芥,桂枝等。

2. 表热:

主要症候:发热,恶寒轻,或仅有恶风,头痛,口渴,咽喉疼痛。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疗方法:辛凉解表,用桑叶,薄荷,菊花,连翘,葱白,豆豉等。

二、半表半里证

1. 偏热:

主要症候:寒热往来,胸闷胁痛,胃脘胀满,口苦,恶心呕吐。舌苔薄黄,脉弦。

治疗方法:清热为主,用柴胡,黄芩,川朴,半夏,枳实等。

2. 偏湿:

主要症候:身热起伏,午后热甚,有汗而热不解,胸膈满闷,神情呆钝,苔白如积粉,或白腻,脉濡。

治疗方法:化湿清热,用草果,厚朴,枳实,知母,黄芩等。

三、里证

1.气分热证:

主要症候:

(1)身热,出汗,口渴,面赤。舌苔黄,脉滑数。

(2)身热或午后发热,大便秘结,腹部胀痛、拒按,谵语。舌苔黄或焦黄,脉沉而有力。

治疗方法:清热解毒。属(1)者,用知母,石膏,黄芩,黄连,山栀,金银花,蒲公英等;属(2)则用大黄,芒硝,枳实等攻下药。二者根据具体症候可配合使用。

2. 血分热证:

主要症候:高热,神昏语乱,身发斑疹,口鼻出血及便血,舌质红绛等。

治疗方法:凉血解毒,用大青叶,紫草,生地,元参,金银花,丹皮等。烦躁、神昏、惊厥者用紫雪丹或牛黄清心丸。

〔虚证期〕

一、阳虚

主要症候:恶寒,四肢厥冷,出冷汗, 气短,烦躁,昏迷,或见呕吐,泄泻。脉沉细数。严重者称亡阳。

治疗方法:温阳救脱,用附子,干姜,党参等。

二、阴虚

主要症候:口燥,咽干,耳聋,手足蠕动或抽搐。舌光绛少苔,干燥或干枯,脉细数。

治疗方法:滋阴熄风,用生地,阿胶,鸡蛋黄,龟板,鳖甲,牡蛎,钩藤等。

汤方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TEL: 0577-88300805
Copyright © 温州明智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s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2023023056号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2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