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急症处理

       急症,发病急来势凶,病情恶劣,若处理不当,能在短时间内引起死亡。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治疗设备和技术均不允许的条件下,如何面对紧急情况做出最有效的处理,为病人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

    

       引起高热的原因很多,临床上常见的有下列疾病:

一、细菌感染  如肺炎、急性扁桃体炎、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性痢疾、伤寒及副伤寒、败血症、急性乳腺炎、产褥热、丹毒等。

二、病毒感染  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三、寄生虫病  疟疾、急性血吸虫病等。

四、其他  风湿热、恶性肿瘤及中暑等。

【诊断要点】

(一)询问病史:

1. 了解起病的缓急,起病的季节, 当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有无接触史,以及发热的高低,热型,发热的长短和经过等。

2. 伴随的主要症状:呼吸系疾病常有咳嗽、咯痰、胸痛。消化系疾病常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泌尿系疾病常有 尿频、尿急、尿痛、腰酸。风湿病常有关 节红、肿、热、痛。各种急性传染病有其特殊症状的出现,如脑膜炎有剧烈头痛和呕吐。

(二)体格检查:

1. 注意患者的神志意识、呼吸及紫绀等情况,如病情严重,而找不到感染病灶时,应考虑败血症。

2. 皮肤和黏膜:出现皮疹,常见于出疹性的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等。黄  疸常见于肝胆疾病及败血症。皮下瘀斑应考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血液病等。皮肤感染,常见于丹毒和疖肿。

3. 淋巴结肿大:局部肿大而伴有触痛者,可能为局部感染所致。如全身性肿大,则应考虑结核病、血液病等。

4.头及颈部:注意口腔咽部有无充血和扁桃体红肿。鼻旁窦有触痛,如副鼻窦炎。外耳道流脓和乳突处触痛,如中耳炎。颈项强直,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5. 胸部检查:肺部听到干、湿罗音, 要考虑肺部感染。心脏瓣膜区听到杂音,应考虑心脏疾患。

6. 腹部检查:发热病人伴有肝脾肿大者,常见于疟疾、伤寒、急性血吸虫病等疾病。

(三)化验:条件许可时可作血常规(特别注意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血涂片(找疟原虫、螺旋体)、大小便常规、穿刺液、放射线等必要的检查。

【紧急处理】

(一)卧床休息,大量饮水,必要时或不能口服者可给静脉补液。吃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二)草药单方:鸭跖草、乌兹莓、白英、忍冬藤等任选一、两种,每用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或用金线吊葫芦根一钱,研末吞。

(三)中医辨证施治:若诊断明确后见有关各篇。

1. 热毒:高热、咽痛、口干或有皮疹为主症,苔薄,舌红,治宜清热解毒。板蓝根、大青叶、拳参(上海习惯上称“草河车”)各一两至二两,连翘三钱至五钱,每 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2.风寒:鼻塞流涕、形寒怕冷、骨节酸痛、口淡为主症,苔薄,舌质正常,治宜 祛风散寒。荆芥、羌活各三钱至五钱,柴胡一钱半至三钱,桔梗一钱至二钱,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四)体温过高应对症处理,以减轻 痛苦。

1.退热:

(1)物理降温:用井水或冷水毛巾敷头部,或用50%酒精擦浴。

(2)药物降温:用复方阿斯匹林口服,或用柴胡注射液2毫升,立刻肌肉注射。小儿还可用50%安乃近液滴鼻。 重病人应用药物降温须慎重, 一般先给小剂量,以免出大汗而致虚脱。

(3)针灸:针刺曲池、外关、合谷、大椎,刺少商、十宣出血。

2.镇静:高热、烦躁不安(尤其是小孩)应给镇静剂,如冬眠灵或非那根,25毫克口服或肌肉注射。

(五)病因治疗:如诊断基本明确,给予特殊治疗(见有关疾病章节)。如诊断不明确,根据下面原则治疗。

1. 对症处理后,密切观察。

2.在一般情况下不要滥用抗菌素, 若病情较重,白细胞计数增高者可给予抗菌素治疗,白细胞计数偏低者可选用抗病毒药物。

3. 如当时当地正流行某种急性传染病,且病人有可疑情况时可先按该病处理,以免耽误。

4.长期发热未能确诊,可按最可能的疾病作试验治疗。

【鉴别诊断】见表3-1。



    

       腹痛是一种常见症状。急性腹痛的特点是起病突然,发展迅速, 一大部分需尽快手术治疗,故称为“急腹症”。

       急性腹痛是多种疾病的共同症状, 由于不同病因,腹痛的部位、性质、体征等可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上,要透过腹痛的现象看清疾病的实质。故应问清病史,仔细体检,结合可能与必要的化验检查,作反复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得出早期的正确诊断。

【诊断要点】

(一)问清病史:

1. 腹痛部位:明确腹痛开始和现在的部位。要求病人用手指头指出腹痛最剧烈的部位和范围。腹痛的固定部位, 大多是病变的部位。如:上腹部痛多系胃的疾患;右上腹部痛多系肝和胆道的 疾患;右下腹部痛多系回盲部的疾患(阑 尾炎;肠结核等);左下腹部痛多系结肠 的疾患(菌痢等);脐周围痛多系小肠的疾患(蛔虫痛、肠梗阻等)。先有局部痛 而后向全腹发展,多为阑尾、胃、肠、胆囊穿孔而并发弥漫性腹膜炎。

2. 腹痛性质:持续性腹痛多见于炎症及内出血;阵发性腹痛多见于梗阻;持续性腹痛伴阵发性加剧者,则为炎症伴有梗阻,如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绞窄性肠梗阻等。钝痛和胀痛多见于炎症;绞痛则多为梗阻。放射痛为腹内脏器病变之一,如急性胆囊炎放射到右侧肩胛部,肾绞痛放射到大腿内侧和外生殖器。在肺炎、胸膜炎时也可有放射痛到达腹部。

要注意腹痛性质的改变,若突然减轻甚至不痛或阵发性绞痛变为持续性疼痛,则病变有坏死、穿孔可能,如急性阑尾炎、胃溃疡病穿孔等。

3. 腹痛时间:突然发生的腹痛如胃溃疡穿孔、肠梗阻、胆道蛔虫病等;逐渐 加剧的腹痛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等。

4. 饮食: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常发生在多吃油腻食物之后,溃疡病穿孔常发生于饱食之后。

5. 寒热:先有发冷、发热而后有腹痛者,多见于内科疾病,如肺炎、急性胃

肠炎等。

先有腹痛而后有发冷、发热、黄疸者则为胆总管结石。急性阑尾炎早期体温不高。胆道蛔虫病、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等,发病初期均无发热。

6. 消化道症状:先有腹痛而后有恶心、呕吐,常见于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 如呕吐发生在腹痛之前,常为急性胃肠炎。阵发性腹痛后发生腹泻多见于急性肠炎。腹痛后无大便、不放屁,则多为肠梗阻。

(二)细致体检:

1. 视诊:腹部呼吸运动受限制,多见于弥漫性腹膜炎。腹部膨隆则为腹腔内有积气、积液。有肠蠕动波出现,可能为肠梗阻。

2. 触诊:根据不同部位出现的压痛、肌紧张、反跳痛、肿块等,结合腹内脏器的解剖位置,说明所在脏器有病变。

3. 叩诊:移动性浊音出现表示腹腔内有积液(血、水);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表明有胃、肠穿孔。

4.听诊:肠梗阻时,肠鸣音亢进,并可听到气过水声或金属音。腹膜炎时,肠鸣音可减退或消失。

5. 肛门指检:肠套迭时可有血和黏液。注意压痛部位,有无肿块、狭窄和异物。

6. 阴道检查:有无白带、血液,了解子宫及附件情况有否增大、肿块、压痛 等。急性输卵管炎时,两侧输卵管肿大伴有压痛。卵巢囊肿扭转时, 一侧穹窿有压痛性肿块。宫外孕破裂时,可摸到子宫增大并阴道内有出血。

(三)化验与X线检查:检验血、尿、 粪,进行X线透视、造影或摄片,虽是良好的辅助诊断方法,但只能作为诊断时的参考,而决不能单凭这类资料作为肯的最后诊断。

【处理原则】

(一)诊断未明确前:严密观察病员的全身情况如体温、脉搏、血压等;局部 体征的变化如腹痛、压痛、肌紧张的程度和范围等。要早期预防和治疗休克。采 取禁食、输液、半卧位、抗感染等基本治疗措施。止痛可用阿托品0.5毫克肌肉注射;或针刺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合谷等穴;但禁用吗啡类药物。对腹胀病员应放胃管,用注射器不断抽出胃肠内的气体和液体。虽经一定时期的严密观察而病情仍未好转,或反而加剧者,应及时考虑送医院作剖腹探查。

(二)诊断明确后:针对不同病因,需及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鉴别诊断】见表3-2。


   

       由于内在或外来的各种原因,使机体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严重抑制,对外界事物或刺激失去反应而呈昏迷状态。昏迷是病情严重的征象,应及时抢救。常见病因如下:

一、脑与脑膜疾患  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肿瘤、癫痫、 脑溢血、脑血管栓塞、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蜘网膜下腔出血等。

二、各种药物中毒  如有机磷农药中毒,白果、杏仁中毒等。

三、疾病末期  如尿毒症、肝昏迷、酸中毒等。

四、传染病 如败血症、恶性疟疾等。

五、头颅外伤  如脑震荡、脑挫伤、颅底骨折等。

六、其他  如中暑等。

【诊断要点】

(一)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变化程度不同,可出现如下的临床特征。

1. 浅昏迷:意识丧失,呼唤不应,大小便失禁,或伴有谵语,躁动,但吞咽及咳嗽反射尚存在,角膜反射和瞳孔反射均未消失,肌腱反射常反而增强。

2. 中昏迷:意识丧失更甚,呼吸急促,全身强直或痉挛,角膜反射消失,瞳孔反射迟钝,病理反射阳性。

3. 深昏迷:意识深度丧失,呼吸急促或呈潮式呼吸,肢体软瘫,瞳孔反射迟钝或消失,吞咽困难等。

(二)询问病史:向家属详细询问以下各点。

1. 过去病史:有无糖尿病、肾炎、高血压、心脏病、癫痫等。

2. 发病时详细情况,起病急或缓,有无可能的诱因(如药物中毒、脑外伤等)或前驱症状(如发烧、头痛、呕吐、抽搐等)。

3. 如病人已昏迷,则应询问病人当时所处环境的情况,如室温、田间施药等。

(三)体格检查应注意事项:

1.注意年龄,如青少年常见的有癫痫、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等;老年人常见的有脑血管意外等。

2. 呼吸情况:大呼吸常见于糖尿病昏迷,潮式呼吸常见于尿毒症,有鼾声的呼吸常见于脑血管意外、癫痫等。

3. 呼吸气味:糖尿病昏迷常能嗅到苹果气味,尿毒症常能嗅到小便气味。

4.皮肤:有黄疸应注意肝胆疾患, 有出血点应注意败血症或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5. 头部:头皮外伤、颅底骨折时耳 鼻可流血或流出水样液体,中耳炎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或脑脓疡。

6. 眼:如脑溢血时两眼向脑病侧偏斜。

7. 瞳孔:两侧不等大往往是脑血管意外。对光反应迟钝出现于深度昏迷。

8. 颈项强直常见于脑膜炎,蜘网膜下腔出血。

9. 心脏有杂音,心律不齐,应考虑脑栓塞。

10.血压高,常见于脑血管意外以及慢性肾炎尿毒症;血压低,常见于休克。

11.瘫痪,常见于脑血管意外及脑部肿瘤。

(四)实验室检查:作血、尿常规以及脑脊液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紧急处理】

(一)加强护理,保暖,仰卧而头偏向一侧,以免舌往后缩;若舌内缩,应用舌钳将舌拉出,以免窒息。保持口腔卫生, 可用高锰酸钾加水呈粉红色溶液擦口腔,除去口腔异物,如假牙等,清除呼吸道痰液。

(二)纠正机体缺氧,可进行人工呼吸或口对口呼吸,若出现大呼吸、潮式呼吸,可给尼可刹米,每次1.5毫升,洛贝林每次3毫克,每隔2~4小时交换肌肉注射。

(三)纠正循环衰竭,给予中枢兴奋剂,如尼可刹米或苯甲酸钠咖啡因,每次0.25克,每1~2小时肌肉注射。

(四)预防或抗感染,选用抗菌素。

(五)寻找病因,针对病因治疗。

(六)新针疗法:

〔主穴〕  人中、十宣、内关。

〔备穴〕  足三里、百会。

〔治疗〕  先用主穴,作间歇性刺激直至病人清醒为止,效不佳配备穴,可灸百会。

(七)中医中药:可选用下面开窍苏醒药。深昏迷吞咽困难者宜慎用,避免咽入气管内,或用鼻饲。

1. 牛黄清心丸:

〔适应症〕  高热神志不清,手足抽搐,舌干唇燥等症。

〔服法〕  每服一丸,每日一至三次,温开水送下,小儿酌减。

2. 至宝丹:

〔适应症〕  高热神昏谵语,痰涌气急,烦躁不安等症。

〔服法〕 每日服一至二次,每次服一粒。

3. 紫雪丹:

〔适应症〕  谵语、烦躁、抽搐、斑疹等症。

〔服法〕  每服三分至一钱,凉开水调服,每日一至二次。

【鉴别诊断】见表3-3。

小儿惊厥

       惊厥是大脑皮层机能的暂时紊乱。 由于小儿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兴奋易于扩散,所以小儿常常见到惊厥,婴儿比年长儿更多见。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发作突然, 时间短暂,肌肉阵阵痉挛,四肢抽动,两眼上翻,口角牵动,牙关紧闭,口吐白沫, 呼吸不规则或暂停,面部与口唇发绀。可伴有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

【鉴别诊断】见表3-4。

(一)发热情况:

1. 发热惊厥大多为感染引起。可分为中枢性和一般性两种。中枢性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一 般性感染如细菌性痢疾、中毒性大叶性肺炎、尿路感染等。

2. 无热惊厥大多为代谢性疾病,如血糖过低、手足搐搦症等;少数为颅内病灶,如脑瘤、颅内出血、大脑发育不全或外伤(如脑震荡);或中毒,如白果中毒、酒精中毒;或癫痫等。

(二)年龄:

初生~1月内:常见的有颅内出血、破伤风、败血症、高热惊厥等。

2~6月内:常见的有手足搐搦症、 大脑发育不全、脑出血后遗症、高热惊厥、各种脑膜炎。

7月~2岁内:常见的有高热惊厥 (上呼吸道感染较多见)、各种脑膜炎、手足搐搦症、血糖过低。

2岁以上:常见的有高热惊厥(细菌性痢疾与中毒性肺炎较多见)、各种脑膜炎、脑炎、高血压脑病、癫痫。

(三)季节:夏秋季多见流行性乙型脑炎、细菌性痢疾等;冬春季常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手足搐搦症等。

(四)过去有否类似发作?如高热惊厥和癫痫则可见反复发作史。

(五)体格检查:

1. 抽搐时注意神志是否清晰及抽搐的情况;意识不丧失者,如士的宁中毒等。

2. 瞳孔是否等大;不等大者,如脑瘤等。

3. 有否脑膜刺激症状、囟门凸起等;阳性者,如颅内疾病。

4. 身体各部有无病灶与皮疹,如大叶性肺炎有肺部实变病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则有出血点等等。

(六)实验室检查:作为辅助诊断的一种手段,如脑脊液检查常规及生化,以 鉴别各种颅内感染性病变;大便常规及培养,以诊断细菌性痢疾;尿液常规、培 养或测血糖、血钙、血培养等,皆有助于明确诊断。

【紧急处理】

先作紧急的对症处理,然后找出原因,迅速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一)一般治疗:

1. 静卧于软床上。

2. 防止创伤:以纱布裹压舌板,使口张开,防咬伤舌头。

3. 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4.必要时给氧。

(二)新针疗法:

〔主穴〕  人中、合谷、阳陵泉。

〔备穴〕  内关、风池、涌泉。

〔治法〕  先针刺人中、阳陵泉,未见好转,再针刺备穴,中、强刺激。

(三)推拿:

1. 神昏者:

〔点按法〕  人中穴。

〔拿法〕  风池、肩井、曲池、内关、外关、承山。

2. 高热者:

〔推脊〕  300~500次。

(四)草药单方:

1.七叶一枝花五分,金线吊葫芦五分,研末,凉开水送服,每日三次。

2. 白颈红蚯蚓(截断取跳得高的一 段)6~8条,浸入白糖内,蚯蚓即化为水,取糖水蚯蚓内服。

3. 金线吊葫芦一钱,钩藤二钱,水煎服。

(五)中医辨证施治:

1. 表证:发热初起,无汗,突然惊厥,舌淡红,苔薄白者,宜解表、清热、熄  风。荆芥三钱,淡豆豉三钱,菊花一钱半,银花四钱,连翘四钱,竹叶二钱,大力子三钱,钩藤四钱(后人),蝉衣一钱半, 薄荷一钱(后入),煎汤服。可同时吞服小儿回春丹,每次3~5粒,每日二、三次。

2.热证:多见于起病数日后,高热有汗,面红目赤,烦躁,谵妄或昏迷,阵阵惊厥,脉数,舌红或绛而干,宜清热、熄风。生石膏一两(先煎),生石决一两(或 用真珠母)(先煎),知母三钱,鲜生地一 两,龙胆草二钱,赤芍三钱,钩藤四钱(后 入),丹皮一钱半,川贝母一钱半,鲜石菖蒲三钱,煎汤服。热甚者可加服紫雪丹 三分至一钱,每日一至三次;昏迷者可加服至宝丹半丸至一丸,每日一至三次。

3. 虚证:热病后期,低热或不发热, 形容憔悴,精神倦怠,或见烦燥不安,肌肉颤动,抽搐或阵阵剧烈抽动者,宜滋阴、益气、潜阳。炙甘草三钱,孩儿参三 钱,大枣六枚,生地四钱,麦冬三钱,阿胶三钱(烊冲),火麻仁四钱(打碎),白芍药 三钱,鳖甲五钱,龟板一两,五味子一钱半,鸡子黄一只(冲),煎汤服, 一般要吃十多剂或几十剂方见效,不可操之过急。

4.瘀证:慢性阵发惊厥,不发热者, 宜祛瘀熄风。天麻五分,僵蚕五分,全蝎  五分,蜈蚣五分,当归三钱,共研细末, 一  日分三次服。可吃1~2周,无明显副作用。

(六)西药:

1. 退热:安乃近5~10毫克/公斤/ 次,肌肉注射;同时可冷敷头部、冷盐水灌肠或酒精擦浴,协助降温。

2.止痉:常用者如下。

(1)苯巴比妥钠6~7毫克/公斤/次,肌肉注射,必要时1小时后可以重复。

(2)10%水合氯醛,1~2 毫升/岁/次,灌肠。

(3)反复抽搐不止者,用硫喷妥钠10毫克/公斤/次,静脉注射。用此法时,千万要注意喉痉挛及呼吸衰竭的发生。

(4)仍无效时,可静脉推注阿米妥钠5毫克/公斤/次。

(5)反复抽搐不止者,用硫喷妥钠10毫克/公斤/次,静脉注射。用此法时,千万要注意喉痉挛及呼吸衰竭的发生。

(七)病因治疗:根据临床各种检查,找出原因,针对原因进行治疗。

   

休克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急性周围 循环衰竭,全身组织缺氧而产生的症候群。病情危急,必须及时抢救。

休克的常见原因有:

一、大量出血  如战伤、溃疡病、肝硬化、脾破裂和子宫外孕等。

二、严重感染  如肺炎、中毒型菌痢、败血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三、药物过敏  如青霉素及普鲁卡因过敏等。

四、严重中毒  如农药及除害药物中毒等。

五、严重脱水 如急性胃肠炎、幽门梗阻、妊娠呕吐等。

六、严重外伤  如脑外伤、骨折等。

七、心脏疾病  如心肌梗死等。

【诊断要点】

(一)休克的特征:面色苍白,四肢发 冷,出冷汗,脉搏细弱而快,表情淡漠或烦躁,甚至昏迷。血压下降至收缩压80

毫米汞柱以下,甚至消失。

(二)详细询问病史:

1. 出血情况:呕吐咖啡色物及排出柏油样大便,如溃疡病并发出血,肝硬化食道静脉破裂。若腹痛,停经,面色胱 白,应考虑宫外孕。若有严重腹部外伤史,应考虑脾破裂。

2. 注意流行季节及感染情况:在冬春季常见的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肺炎;在夏秋季常见的有中毒性菌痢等。

3. 用药情况:注射青霉素及普鲁卡因,应考虑过敏性休克。使用农药后发生,可能是农药中毒。

4. 其他还需问清是否有心脏病史、急性胃肠炎史、外伤史等。

(三)体检:

1. 详细检查外伤情况,特别是头部和腹部。常见的有脑外伤、骨折、内脏出血等。

2. 皮下出血点: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等。

3. 脱水:急性胃肠炎、妊娠呕吐等。

4.高热而无明显其他体征,应首先考虑中毒性菌痢,其次考虑中毒性肺炎及败血症等。

【紧急处理】

(一)让病人平卧,不用枕头。注意保暖。尽量不要搬动病人。如必须搬动,动作要轻。

(二)严密观察病情,特别要注意呼吸、脉搏、血压及神志状态。

(三)新针疗法:

〔主穴〕  人中、十宣、内关。

〔备穴〕  足三里、百会。

〔治法〕  先刺人中、十宣。采用间歇性刺激法,进针后,每隔4~5分钟刺激一次。经过两、三次仍不恢复,再加刺内关及备穴,或灸气海、百会,每次灸五枚麦粒大艾炷。

(四)升压药

1. 去甲肾上腺素2~6毫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 毫升中静脉滴注。 每100毫升中不得超过5毫克。必须严  密注意不可漏出血管外,否则可引起组织坏死。亦可应用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 素。去甲肾上腺素1毫克相当于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2毫克。可用于各种休克,但心原性休克效果较差。

2. 新福林10毫克肌肉注射,或20~60毫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内静脉滴注。或用美速克新命10~20 毫克,每半小时至2小时肌肉注射一次,或40~100 毫 克 加 入 5 % 葡 萄 糖 溶 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可用于各种低血压及休克的防治。

3. 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勿经口进食。血容量已补足的, 可使用血管活性药酚妥拉明多巴胺或 654—2静滴,以改善脏器微循环。阿拉 明50~100 毫克加于5%葡萄糖溶液 250~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此两种药用于心原性休克较好。

4.异丙基肾上腺素:以0.25~1毫克加于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每分钟静脉滴注10~15滴,可根据血压情  况增加药量及控制滴注速度。血压稳定  12 小时后,可逐渐减少剂量而停药。如使用1小时,血压上升不理想,可加大剂量, 一般不超过2~4毫克/100毫升。 本品忌与碱性药物配伍,忌与肾上腺素  同用,心原性休克亦忌用。对中毒性休克效果较好。

5.血管紧张素:用1~2.5毫克加于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按病情而定,或可更浓,主要用于创伤性休克或手术后休克。

(五)补液:对休克病人很重要,成人每天2000毫升左右,儿童60~80毫升/公斤体重/日。或用低分子右旋糖酐。 补液开始时速度要快;补液500~1000毫升后,要控制滴注速度,以防肺水肿的产生。必要时输血。

(六)纠正酸中毒:休克时间较长的病人应考虑酸中毒,必须纠正,特别是应用升压药后血压不能有效上升的病人。 一般可给11 .2%乳酸钠60~100 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或5%碳酸氢钠100~200毫升静脉滴注。

(七)氧气吸入:呼吸停止时作人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刻向心室内注射肾上腺素1毫克,同时作心脏按摩。

(八)激素:严重感染而引起的中毒性休克,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休克持续时间较长而用升压药不能稳定血压时,也可考虑应用氢化可的松,每日100~200毫克,小儿为8~10毫克/公斤,静脉滴注。

(九)病因治疗:在进行抢救的同时,必须尽快找出原因,针对原因进行治疗。

1. 大量出血引起的,应以补给葡萄糖溶液、右旋糖酐及输血为主。

2. 外伤剧痛引起的,应立即止痛,皮下注射杜冷丁50~100毫克。

3. 药物过敏引起的,应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毫克。

4. 农药中毒引起的,应立即排除毒物,应用解毒剂及对抗药,如有机磷中毒用解磷毒、阿托品(见第93页“有机磷杀

虫剂中毒”节)。

5.严重感染引起的,应选用大剂量抗菌素,并用激素治疗,可用氢化可的松100毫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

6. 严重脱水引起的,以补充生理盐水为主,快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1000~2000毫升,并鼓励饮水。

(十)治疗休克的同时,应防止以下并发症。

1. 急性肺水肿:常因补液及输血量过多,或滴注速度过快而引起,必要时需加用强心剂如西地兰、毒毛旋花子甙K 等。

2. 感染:常见的有支气管肺炎,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感染时应加用抗菌素。

【鉴别诊断】  见表3-5。


   

       晕厥是由于暂时性脑贫血引起的短 时间的意识丧失现象。常因强烈的情绪激动、惊骇、剧烈疼痛等引起;直立过久或身体虚弱的长期卧床病人突然起床,或蹲着过久突然起立的时候,也可出现。

【诊断要点】

(一)病人突然感到高度虚弱无力伴有恶心、呕吐、眼前发黑,皮肤及口唇 苍白,骤然倒地,四肢冷,脉搏缓慢,肌肉 松弛,瞳孔缩小,呼吸缓慢,收缩压下降,舒张压无变化或略降低。

(二)发病前多数有强烈刺激、过度疲劳、衰弱或长期蹲立等诱因。

(三)注意与昏迷、休克、锑剂中毒性严重心律紊乱(阿一斯氏症候群)、高血 压脑病、低血糖症和癔病鉴别,详见各专节。

【治疗方法】

(一)平卧不用枕头或稍抬高下肢,同时松解衣扣,并注意保暖。

(二)针刺人中、少商。或用手掐人中、涌泉与少商亦可。

(三)通关散吹入鼻孔,得喷嚏以开窍。

   

       因较长时间在日光下曝晒或高温引 起的疾病,总称中暑,俗称发痧。包括日射病、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四者可以单独出现,亦可合并出现。

【鉴别诊断】见表3-6。


【预防】

(一)在炎热的夏天,注意合理安排 时间,早出工,晚收工,中午多休息。在田间劳动时,穿浅色或白色的衣服,戴草帽;劳动一段时间后到树荫或凉棚下适当休息一会儿。

(二)多饮淡盐开水,或用六一散、积雪草、藿香、六月霜、黄荆叶等水煎当茶喝。

(三)准备人丹、十滴水及清凉油等常用防暑药品。

(四)如感到不出汗或突然停止出汗,心跳加快,头晕,应立即到阴凉处休息。

【紧急处理】

(一)尽快把病人抬到阴凉的地方, 解开衣扣和裤带,把上身稍垫高,然后先用温水敷头部及擦全身,后用冰水或井水敷病人的头部,或用酒精遍擦全身。 同时,给病人扇凉,按摩四肢及皮肤,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散热能力。如病人神志清醒,给饮大量的冷茶或糖水、盐水、苏打水、西瓜汁等。

(二)新针疗法:

〔主穴〕  十宣、人中、涌泉。

〔备穴〕  百会、曲池、大椎。

〔治法〕  刺十宣出血,再针人中、涌泉,后刺备穴,中、强刺激。

(三)刮痧疗法:如痧气较重,有发冷、发热、头痛、胸腹胀疼、呕吐下泻、手 脚麻木、神志昏迷现象时,用瓷质或钝的 片状用具,蘸冷水,刮背脊两侧、颈部、 胸肋、肩臂和膝弯等处,使皮肤出现红紫色后,再用棉花蘸麻油或食油涂擦,腹部则以食盐摩擦,效果很好。

(四)推拿疗法:重拿合谷、内关、人中穴,以醒为度;然后拿委中穴,按足三 里1分钟,待其清醒后,取坐势,再拿风池穴15至20次;如胸闷,横擦胸部(重 点在华盖、膻中穴),以热为度;最后拿肩井15至20次。

(五)草药单方:

1. 黄荆叶捣汁滴鼻,或用卧龙丹 (成药)少许吸入,使打喷嚏。如更严重的,可调用卧龙丹冷开水内服。

2. 黄荆叶、鱼腥草各三钱,泡水服。 如汗多者,用沙参四钱,麦冬三钱,五味  子一钱,水煎服。或服行军散一分,或用 辟瘟丹一包(四片),开水化服,孕妇均忌用。

(六)中医辨证施治:

1. 气分实热:高热,无汗,口干而渴,脉洪大,宜清解气热。生石膏一两至 二两(先煎),知母三钱至五钱,甘草一钱 半至三钱,香薷二钱,水煎,每日分二次服。

2. 热盛伤阴:发热,口干,舌质红或绛,脉细数,宜清热生津。鲜竹叶三钱至 五钱,生石膏一两(先煎),麦冬二钱至三钱,石斛三钱至四钱,甘草二钱半,水煎,每日分二次服。

(七)对症治疗:

1.对热痉挛、热衰竭病人,应快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并可同时采用针刺治疗。热痉挛针刺大椎、曲池、内关、劳 宫、十宣(出血);热衰竭除针刺上述穴位外,再加足三里、委中(出血)、涌泉。

2. 有呼吸循环抑制者,立即皮下注射苯甲酸钠咖啡因0 . 25 克,可拉明 0.375克。同时可针刺治疗,取穴同热衰竭。

3. 高热型中暑:冬眠灵12.5毫克, 加入20毫升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针刺治疗取穴大椎、内关、曲池、足三里。

(八)严重病人应积极处理,同时设法转送医院。

呼 吸 困 难

呼吸困难是一种病理的呼吸现象。 患者有呼吸不畅、空气不够用的感觉和各种费力呼吸的体征,如鼻翼扇动,开口呼吸,同时有呼吸次数、深度、节律的改 变。重症患者常被迫采取端坐位(端坐  呼吸)或半卧位,过度缺氧时还会发生紫绀。呼吸困难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下列各点 :

一、肺原性呼吸困难  如支气管哮喘、肺炎、重度肺结核、肺气肿、异物阻塞、胸腔积液或气胸等。

二、心原性呼吸困难  如心力衰竭。

三、中毒性呼吸困难 如尿毒症、糖尿病昏迷、农药中毒等。

四、其他  如脑血管意外、癔病、重度贫血等。

【诊断要点】

(一)病史:

1. 呼吸道异物阻塞、气胸及癔病等,常急剧起病;儿童发生呼吸困难时,特别要想到吸入异物的可能。

2. 支气管哮喘及心原性呼吸困难,多数有反复发作史。

3. 尿毒症多见于晚期慢性肾炎。气胸多见于重度肺结核或肺气肿患者。脑血管意外的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史。

4. 伴有咳嗽、胸痛、咯痰、咯血、发热等症时,均应考虑有无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例如肺炎、结核性胸膜炎、肺结核等。

5. 心原性呼吸困难常同时有心跳、 浮肿、咳嗽、紫绀等症状。早期心力衰竭仅在劳累时发生;心力衰竭进一步加重时,即使静卧也有气促感。左心衰竭所致的呼吸困难常在晚间发生,有时还有粉红色泡沫样痰咯出。

(二)体征:

1. 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呼吸慢而深,有时患者的呼吸由浅渐深,再渐变浅,然后停止片刻或数秒钟,又周期性地由浅至深,再变浅而暂停。这种不规则 呼吸称为潮式呼吸,是疾病到了晚期的征象,如脑血管意外、糖尿病昏迷、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2. 吸气期呼吸困难:呼吸慢而深, 肋间肌、膈肌等呼吸肌高度紧张,胸骨上窝、锁骨上下窝、胸廓下部及上腹部吸气时凹陷。常见于呼吸道阻塞,如吸入异物、炎症(急性喉炎、白喉)、肿瘤等病时。

3. 呼气期呼吸困难:呼吸次数增减无定,肺部两侧可听到较多哮鸣音,如支气管哮喘。

4、吸气及呼气呼吸困难:呼吸次数增多,有明显胸痛时呼吸较浅,如肺炎、胸腔积液、气胸等。

5. 端坐呼吸伴有心律明显增快、肺水肿、紫绀者,应考虑心力衰竭。

【紧急处理】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可用50毫升针筒套上橡皮细管吸痰,如喉阻塞时可考虑作气管切开术。

(二)有条件可吸入氧气。

(三)新针疗法:

〔主穴〕  内关、天突。

〔备穴〕  列缺、膻中、丰隆。

〔治法〕  中、强刺激。

(四)中医辨证施治:呼吸困难,中医属于“喘”的范畴。

1. 热喘:呼吸困难,咳嗽,咯痰黄色,苔薄黄,治宜清热平喘。生石膏一两至二两,炙麻黄五分至一钱半,光杏仁一钱半至三钱,炙甘草五分至一钱半,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2. 寒喘:气急,咳嗽,畏寒,发热,痰吐白沫,苔薄,治宜祛寒平喘。炙麻黄一钱至二钱,姜半夏二钱至四钱,北细辛五分至一钱半,五味子五分至一钱半,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3. 虚喘:气急、出汗、面色青紫或苍白,脉细数,治宜补气固涩。党参一两至二两(另煎,冲),熟附块二钱至四钱,龙骨五钱至一两,牡蛎五钱至—两,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服,病重可一次服。

(五)保持安静,卧床休息,可应用少量镇静药,如非那根12.5~25毫克,口 服或肌肉注射;鲁米那0.015~0.03克口服,均为每日三次。

(六)氨茶碱0. 1克,每日三次,口服。紧急时可用氨茶碱0.25 克 加 5 0 %葡萄糖溶液20毫升,由静脉注射,或加


汤方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TEL: 0577-88300805
Copyright © 温州明智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s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2023023056号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2087